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書畫收藏看穿作偽 走得更遠

發佈時間: 2018-11-05 16:57:33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原標題:看穿作偽走得更遠

■皿方罍(資料圖)

時下,幾乎國內所有的電視收藏類節目,都向公眾普及正面的收藏知識,而對於藏品的作偽、識假方法卻少有涉及,致使國內收藏界普遍盛行“講真不談假”的習慣和做法。其實這不僅是一種認識誤區,更是一種業界誤導。

勿庸置疑,向大眾普及收藏知識,自然離不開正面的灌輸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收藏事業的科學發展和規範運作。隨著收藏市場的日趨繁榮,各種藏品作偽技術、方法也不斷推新,甚至層出不窮——這當然是利益的驅使。作偽方法和技術的出現與更新,給國內收藏界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新課題:如何見招拆招,撕開作偽技術的面紗,從而使收藏者少交“學費”,使收藏市場向健康、安全、規範、科學、潔凈的方向發展。因此,作為收藏愛好者,不能回避也不應回避作偽技術這一課題。中國有句古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收藏愛好者只有掌握了作偽技術和方法,才能更好而準確地辨析出真偽來,才能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上,讓收藏愛好者頭疼的是,作偽技術始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以書畫作偽為例,目前國內書畫收藏市場上常見的作偽方法就有完全作偽、真跡作偽和代筆作偽三種類型。“完全作偽”有臨、摹、倣、造四種作偽技術。“臨”指作偽者按照寫意畫、行草書作品等原本進行臨寫,以假充真,牟取暴利。“摹”是指造假者依照原本進行勾摹謄稿,在細節上以假亂真。“倣”是指作偽者用熟練的筆法去冒充原作者的書畫作品。“造”是指作偽者瞄準那些“冷門名家”或大眾不熟悉的書畫名家,純粹臆造他們的“作品”,藉以充真,獲取高價。

書畫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更“毒”,是在真跡之上進行作偽,採用的技術手段是:改、移、添、拆、配、割。“改”就是通過挖、刮、割、洗等方法,把不出名的真品書畫作品,換成名家的名品。這一“改”,書畫作品的身價就不知提升了多少倍!“移”是將數幅不出名的書畫作品“移”成一幅名家名品,一番“小搬運”,獲利卻不菲。“添”是指將沒有落款的書畫作品,無端地添上名家的款識,冒充是名家作品。“拆”是把假題跋拆到偽品之上,混淆視聽,令人真假莫辨。“配”是指把不出名的真品與出名的贗品配成系列或一套,進行兜售。“割”是將一件真品、完品分割成數塊進行獨立出售,造成“單幅真品”的效果。

“代筆”則是指書畫作者本人不參與創作,而是由他人捉刀代書、代畫,然後署上書畫家的名字,以此欺騙藏家。此類書畫作品雖為“真跡”,但非本人親作,故也視為作假。

談完了書畫收藏,再談談時下熱門的青銅器收藏。目前,國內的青銅器收藏市場上也出現了諸多的作偽方法。僅作假的“流派”按造假地域分,就有“西安造”“濰縣造”“北京造”“蘇州造”等幾種。而作假手段更是令人咋舌:倣古法、拼湊法、改造法、加花法、掏花法、添銘法、增銘法、補銘法、腐蝕法“競相爭鋒”!比如“拼湊法”,就是作假者把幾件殘青銅器中的殘塊取下來,然後拼湊成一個與真品器型相倣的青銅器。由於拼湊後的青銅器無論在器型、花紋還是重量上,均與成品相差無幾,因此幾可亂真,令藏家防不勝防!

以上舉的這兩大類藏品的作偽方法,還僅是當今收藏市場作偽方法中的一小部分。作為藏家,必須高度重視對作偽方法和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我們知偽,並不是為了造假,而是為了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防偽、辨假,不使贗品氾濫,坑害藏家,從而規範和凈化收藏市場,還收藏業一片凈土。

想在收藏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快、更穩的藏家們,趕緊補上作偽使假這一課吧。(錢國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