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肺癌診治有了“上海方案”

發佈時間: 2018-09-27 14:11:46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記者從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近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在《外科學年鑒》上首次提出“全面微創3.0時代”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多學科參與,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式、切口,盡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淋巴結,在最短時間完成手術,確保患者獲得最佳療效。肺癌診治的“上海標準”就此誕生。

“上海標準”進入國際指南

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術量達到2000例,年門診量超過5萬人次,輻射圈從華東6省1市逐漸擴展至華中地區。在數量巨大的患者資源寶庫中,科主任陳海泉領銜胸外科團隊在肺癌微創理念推廣、治療方式優化、個體化治療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累計有13篇次論文的原創性科技成果被納入7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

針對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手術方式,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決定手術方式及淋巴結的清掃範圍,並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並劃定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徵。

“正是有了精確科學的指徵,才實現了微創手術的個體化精準治療,免去了一部分患者因過度清掃或過多切除組織對臟器造成不可視的損傷。”陳海泉表示。

該研究成果在《臨床腫瘤學雜誌》刊發,同期述評認為“這是外科個體化治療早期肺癌的重要進步”。2017年,該項研究成果收入EMOS肺癌診治指南,並把這種用術中病理指導手術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標準”用於全球肺癌臨床工作實踐。

“瘦身改良”術前檢查項目

據上海申康醫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腫瘤醫院肺癌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準10%以上,同時該院多年來藥佔比低於20%,是上海市屬醫院中最低的一家醫院。

以往,肺癌患者術前要做一系列檢查,如支氣管鏡、頭顱核磁共振、骨掃描等,來明確腫瘤大小、位置、性質及分期。團隊在研究中發現,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比例不到1%,應該有選擇地進行檢查。因此團隊劃定了一個標準:患病年齡輕、有臨床症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的患者,需接受骨掃描檢查,其餘患者可以免於該項檢查。而經CT診斷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氣管鏡檢查後沒有異常,這批患者術前就沒有必要接受支氣管鏡檢查。

術前檢查的“瘦身改良”為醫療費用做了減法:僅腫瘤醫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支氣管鏡(800元/人)和骨掃描(1000元/人)檢查,直接減少檢查費用近126萬元,節約患者術前住院時間超過700人/日。

該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在全國20余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每年受益患者逾萬人。專家預計,採用這種個體化的診斷策略,每年可節省醫療衛生支出2000余萬元。

繪製非吸煙患者基因圖譜

數據顯示,在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煙的女性比率正在大幅上升。不吸煙的女性為何會得癌?是PM2.5惹的禍,還是二手煙的原因?

團隊將202例非吸煙肺腺癌患者樣本進行集中,對EGFR、KRAS、HER2、ALK突變以及最近發現的ROS1基因融合進行了檢測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成功建立並繪製了“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這是世界範圍內較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煙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圖譜。研究團隊還指出,不吸煙肺腺癌患者中近90%存在已知驅動突變,是潛在靶向治療的獲益者。(特約記者宋迪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