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貴 溫言常開患者心(走近國醫大師(16))
發佈時間: 2018-09-19 14:02:46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李佃貴,創立“濁毒理論”及“化濁解毒”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對待患者,他主動加號、開便宜藥,耐心解釋深奧的理論。傳承所學,他堅持不分門戶、不分地位、不分地域的“三不分”原則,傾其所有。他還要求學生練好字、抄好方,以嚴謹的作風善待患者,敬畏生命。
2017年6月,時年67歲的河北省中醫院醫師李佃貴接受表彰,被授予第三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從醫數十年來,李佃貴謹記“醫乃仁術”古訓,主張“承古而創新”。為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他創立了“化濁解毒”療法。如今,李佃貴依舊表示,要堅守臨床,將余生全部獻給中醫的傳承和發展。
治學
開創濁毒理論,摸索出四步調胃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常見病之一,患者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在此基礎上伴發的腸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被視為胃癌前病變。
在臨床實踐中,李佃貴發現,相當一部分患者用常規方法治療效果不理想。這樣的病人,大都舌苔黃厚黏膩,大便黏膩不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這是濕熱中阻,脾失運化,但李佃貴認為,這其中應該還有更加貼切的理論解釋,而且應該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新的治法。
於是,李佃貴開始有意將脾胃病方面的基礎理論進行臨床驗證,並在治療中細心觀察病例,加以認真分析和總結。經過多年研究,李佃貴發現這些患者體內大多有濁氣有毒邪,屬於“濁毒證”,應該以創新跳出固有模式,化濁解毒。一個新的理論在他心中逐漸成熟起來,這就是“濁毒理論”。
濁毒,是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也是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作失常,機體內産生的代謝産物不能及時正常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産物。而濁毒證,就是以濁毒為病因,使機體處於“濁毒狀態”而産生特有臨床表現的一組或幾組症候群。
基於“化濁解毒”的路徑,李佃貴摸索出了“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濁、健脾和胃”四步調胃法,使治療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有效率大增。
“濁毒理論”始於內科脾胃病,如今已廣泛應用於慢性肝病、心腦血管病、腎炎腎病、尿毒症、風濕免疫病以及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等50余種疾病的治療,均取得明顯療效。“化濁解毒”療法,也擴展到18種。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濁毒證重點研究室和河北省濁毒證重點實驗室等相繼成立,李佃貴著述的《中醫濁毒論》等10余部學術專著已經出版。他還發表、指導撰寫論文400余篇,獲各類科技進步獎30余項。數萬名患者,也因濁毒療法而深深受益。
行醫
儘量開便宜藥,對患者耐心解釋深奧理論
先坐診後吃飯,為病人開廉價藥,“醫生的職責就是盡一切可能為病人服務”。
儘管年近七旬,李佃貴仍保持每日半天門診或查房的工作節奏。規定的25個號挂完了,他也經常主動要求為患者加號。
“患者都是病情嚴重或十分痛苦,才遠道而來。住宿吃飯,都是不小的花銷。早看完病,他們就能早點回去。”李佃貴説。
李佃貴從早上坐診,經常要堅持到下午三四點,顧不上吃午飯。“跟李老師坐診,早餐一定要多吃。”這是學生們私底下達成的默契。
跟隨李佃貴10餘年的醫生劉小發説:“李老師常教導,病人離不開醫生,而醫生學習摸索、創新提高,也離不開病人。無論何時,都要善待患者。”
不讓患者感覺看病貴,也是李佃貴堅守的原則。“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李大夫都儘量開便宜的藥,減少我們的負擔。”一位江蘇的患者表示。此外,李佃貴在任河北省中醫院院長期間,曾推行多項措施,開展價廉質優的傳統中醫服務項目,惠及群眾。
最讓患者們感動的,還是李大夫的耐心細緻。許多中醫理論較為深奧,語言晦澀,患者往往難以理解。李佃貴總是耐心解答,不急不躁,對於專業問題,總是用生動的生活例子來加以解釋。
曾有一位患者全身發冷,就診時穿了7層衣服。李佃貴發現,其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屬於濕熱中阻。濁毒阻滯了陽氣在全身的輸布,故而出現邪實正虛怕冷的表現,當以清熱解毒、芳香化濁的藥物治療。然而,患者卻咬定自己肯定是虛症。李佃貴於是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如同暖氣管一樣,裏面的水垢太多,阻擋了熱水的流通,即使鍋爐燒得再熱,暖氣管也是涼的。這水垢,就相當於人體內的濁毒。”患者聽後,終於信服。堅持服藥半年後,患者得以痊癒。
傳承
不分門戶傳所學,要求學生練好字
河北省中醫院李佃貴名中醫傳承人工作室,屋外病患如流,屋內緊張忙碌。
在這間不大的診室裏,自西向東擺放了3張長方形診桌,可實現3名病患同時看病。剛診完東桌的病人,李佃貴便迅速起身,前往中桌和西桌之間那把轉椅。待看完西桌患者,又原地轉身,繼續診斷中桌患者。
工作室的流程是:實習醫生或來此學習的大夫進行初診,詳細了解病情。之後,再由李佃貴終診、開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還能讓中醫教學和傳承達到最佳效果。”劉小發説。
中醫要發展,傳承是關鍵。近年來,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佃貴堅持不分門戶、不分地位、不分地域的“三不分”原則,傾其所有,將所學傳授給勵志於發展中醫的年輕人。
在治學育人方面,李佃貴有著自己的風格和嚴謹的要求,他給學生們立了5條基本原則:講醫德,讀經典,重臨床,練好字,有悟性。
練好字這點,尤其特別。李佃貴常説“字如其人”,字,往往反映出個人的素質和境界。寫一手好字,對中醫來説意義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對患者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敬畏。他要求,每位學生每天都要抽出1個小時的時間,練正楷字,抄方也必須要工整清楚。
一次出診中,跟診學生抄方時字跡潦草,藥物劑量12g中“g”寫得不標準,這讓李佃貴表情凝重。他語重心長地教導説:“不要認為抄方是一件小事,就漫不經心。‘g’寫得不清,拿藥的時候,很有可能被看成‘9’,12克就變成了129克,這樣劑量就出了大錯。你毫不注意的一個小細節,對患者來説可能就要賭上性命。”學生當場臉紅,下決心要改正。
“還有中藥名稱的抄寫。‘川牛膝’‘懷牛膝’,一字之差,藥效卻截然不同。‘薄荷’要是少寫一個‘後下’,就會影響藥物功效。”李佃貴説,“醫生醫技要高,更重要的是細心、負責。”
數十年辛勤耕耘,李佃貴主編了《中醫學》《中醫內科學》《中西醫內科學》《中醫學習指導》《中醫護理學》等11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培養了碩士生91名、博士生31名,向上萬名中醫本科生授過課,其中産生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16名、全國及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3人、國家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14人,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做出了貢獻。(記者史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