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石窩村史館傳承漢白玉文化

發佈時間: 2018-09-12 16:29:24   |  來源: 北京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原標題:石窩村史館傳承漢白玉文化

石窩村史館一角。

房山區西南的大石窩鎮,有個叫石窩的古村落,因盛産通體潔白無瑕、質地瑩潤細膩的漢白玉,遠近聞名。為了更好地傳承漢白玉文化,近日,石窩村利用村委會閒置房屋,建成了鄉情村史館。村民擔任講解員,遊客了解漢白玉文化有了新途徑。

石窩村開採、加工、雕刻漢白玉的歷史長達千餘年。故宮、頤和園、天壇、盧溝橋、十三陵等所用的漢白玉石材,均取自石窩村附近。不僅如此,漢白玉還漂洋過海遠銷21個國家和地區。走進村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個大大的金色“匠”字,在它周圍,張貼著十多張漢白玉藝術品的老照片。“這都是村子裏石匠製作的獲獎作品,體現了大傢夥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石窩村黨支部書記高永軍自豪地説。

多年來,石窩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幾乎家家戶戶都靠開採、加工漢白玉為生。因此,村史館的中心展區,展示的全部是開採石料所用的傳統工具。“開採前先放炮,接著就是去山皮,俗稱蓋,蓋底下才是石料,上好的漢白玉全部在地下幾十米深的水中浸泡著。過去沒有大型設備,全部要靠人工開採。”

曾在礦上工作過的高永軍,對於開採工具如數家珍,他站在擺放有鏨、楔、大錘的展示櫃前説道,開採前,要先用鏨在石頭表面挖溝,然後再用大錘把楔鑿進溝中,才能順利採下石頭。“這是個力氣活兒,一般都中午吃飽了再幹。”

後來,開採用上了大型設備,卻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2016年年底,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房山分局、大石窩鎮相繼關閉了70余家漢白玉礦。

“保護生態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配合,堅決不能‘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糧’。”高永軍説,關礦之後,村裏就開始籌劃建設村史館,展示豐富多彩的漢白玉文化。同時,還和文創公司合作推出石匠雕刻的藝術品。而曾經滿目瘡痍的漢白玉礦,將全面進入生態修復,補上新土,綠化美化,“恢復生態之後的綠水青山,一定還會變成金山銀山。”

今年3月,北京公佈了首批共44個傳統村落,石窩村便是其中之一。(記者陳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