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美術館傳統藏品的當代策展
以“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為例

發佈時間: 2018-09-03 16:50:39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原標題:美術館傳統藏品的當代策展

“天潢貴胄“展覽現場

美術館是以藝術品為展示內容的公共機構,其使命在於讓公眾通過館內陳列的藝術品接受藝術和美的感染,通過對藝術發展和作品的認識産生文明認同感。國際上的許多知名美術館都是通過承擔藝術史敘述的“藏品展覽”或“藏品陳列”來接待公眾的。所以,從推進建立有序的“收藏→研究→展示→再收藏”系統的角度來看,對館藏的研究、展示不可或缺。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美術館認識到這一問題,開始不同程度地分配資源,嘗試回歸美術館的本源,對自身藏品進行發掘、研究、展示。同時,國家近年來也出臺了扶持政策,推動美術館開始策劃以館藏為內容的藏品展覽。

藏品展的策劃看似容易,實則不然,並非將館藏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展出那麼簡單,對策劃者來説,不僅要熟知藏品的基本情況,梳理藏品的特點,對本館收藏的重要作品、收藏脈絡進行深入研究,還要綜合考慮藏品展示的效果是否符合闡釋、完善藝術史的需求,並靈活運用當代策展方式使展覽生動有趣。此外,還要考慮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等等。以劉海粟美術館主辦的“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為例,本文將探討如何在當下的語境中對傳統作品進行策劃和展示。

劉海粟美術館作為一個歷史相對悠久的美術館,在當今的環境下具備了兩個身份,一個是當代美術館,一個是傳統博物館。在這個轉變與結合的過程中,怎樣讓一些傳統的作品能夠在當代的語境下展出,從而走進現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用當代的方法和策展模式詮釋傳統作品,無疑是美術館工作的重要一環。

“天潢貴胄”展即是從石濤、八大山人合作的《松下高士圖》這一件館藏作品的研究著手,圍繞著唐熊和張大千的合臨版本、中國台灣地區的印刷等5件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精品展開,每件藏品背後都有著曲折動人的故事。比如,展出的美國普利斯頓大學美術館館藏的石濤致八大山人的書信,勾勒出石濤與八大山人交往的具體情境,使得《松下高士圖》的呈現更加真實生動。有媒體曾這樣評論:“五件館藏撐起一個展覽。”作品越少,對展陳和設計的要求就越高,因為要力爭展現出每件作品的精神。本展覽採用主題敘事的策劃方式,根據兩條主線穿插進行——石濤、八大山人之間的交往和張大千的臨摹及偽造,向公眾拋出問題,借此形成思考和交流的平臺。美術館本著求真的態度,把具有爭議的藏品拿出來給大家探討,並涉及相關的考證、鑒賞以及古畫研究方法論,進一步推進學科之間的聯動性,引發了一系列的話題。

美術館的陳列其實隱含著闡釋。對於美術館來講,營造展廳氛圍將對公眾的觀展體驗起重要作用。如何建立公眾與作品的視覺聯繫,如何使一件傳統作品對觀眾産生最佳的親和力,都是策展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天潢貴胄”展覽中的古畫,仍保留傳統古畫的裝裱,並直接裝框上墻,這樣可讓觀者幾乎零距離地觀看古畫,這種展陳形式能較好地呈現出古畫的魅力。如何合適地安排展品?考慮到一般觀眾對古畫有些距離感,展覽選擇先陳列石濤和八大山人的精品,讓觀眾先熟悉兩人的創作風格,然後再圍繞著“主角”《松下高士圖》進行故事敘述和深入解析。

一個好的展覽需要豐富的元素。“天潢貴胄”展把原作、文獻、影像、裝置都融入其中。從展覽反響來看,影像裝置吸引了觀眾尤其是兒童群體,激發起他們對學習傳統藝術的興趣。今後,我們也會嘗試用當代的設計來為館藏作品注入新的活力,運用各種各樣的展示手法使觀眾在展覽中得到真正的學習,並讓展館的敘事脈絡變得清晰生動。

傳統美術館如何結合當代話題進行延伸,也是美術館工作的重要一環。美術館是一個學術的公共平臺,需要各方專家力量的注入,才能把美術館辦得鮮活。“傳統作品+當代策展”之路要循序漸進,首先是需要良好的硬體條件,樹立一套清晰的學術脈絡;其次是需要策展人策展邏輯的支撐,以及對美學的清晰認知;最後需要擴展當代的話題,對傳統進行延伸。

最後,引用知名建築設計師唐克揚在《美術館十講》中所述:“美術館是什麼並不重要,問題是我們如何理解開放性的藝術觀念,如何在體制化的美術館既有的形象之上兼併、聯合和重組相近的功能,嵌入更廣義的城市‘文脈’,從而具有積極而長遠的社會影響——除了‘展覽’這個不言而喻的功能,美術館還必須把自上而下的‘教諭’和自上而下的‘學習’功能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乃至兌現藝術使人‘沉思’的功能。美術館不僅僅是被改變的對象,它同時也改變著置身於其中的人們對社會的看法。”(作者係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 阮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