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衛生援外方式創新重在關口前移

發佈時間: 2018-08-24 15:02:23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2018年8月17日至19日,中非衛生合作高級別會議暨第三屆北京健康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上,參會嘉賓就“非洲疾控中心建設與中非公共衛生合作:機遇與挑戰”進行專題討論。近年來,我國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哪些領域的公共衛生合作?對疾控領域的衛生援外方式做了哪些探索和創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疾控體系建設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就此問題,我們特別採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高主任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宣佈了“中非公共衛生合作計劃”,支援非洲疾控中心建設。目前,中國疾控中心與非洲疾控中心的合作進展情況如何?中非公共衛生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高福:中非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合作,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幫助非洲建設非洲疾控中心,就是ACDC(非洲疾控中心),這個大背景是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的時候提到的。就是我們要幫助,尤其是要和美國合作一起幫助非洲疾控中心建設,也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推動。首先要有一個大樓,大樓裏面的內需已經通過專家基本認證完成了,下一步就是要把大樓建起來。但是只有大樓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要把“大師”放進去。我們搞各個專業的事情一樣,像疾控這種,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關鍵是要有專家在裏面,所以我們這幾年已經在人才儲備上、人才準備上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説我們在中國疾控中心成立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專門就做這件事情,這裡面有的專家已經在那裏工作了好久。樓還沒建起來,已經派人在非洲CDC一起做事情了。

我們做的事情,第一,幫助他們首先把監測、檢測做起來。我們已經幫助非洲CDC設計了未來他們的監測、實驗室應該怎麼做,我們派人到了那裏做了培訓,我們自己也開始深入研究非洲疾病監測應該做什麼。

第二,非常重要一條,監測後要把數據保護好,要建立一個資訊系統。因為未來非洲那麼大,你不可能每個國家都去,非洲CDC也不可能每個國家都佈局那麼多人,重要的是要把報告系統建立起來。我們中國,尤其SARS之後,我們在傳染病發現、檢測、監測、報告這一套資訊系統是非常完備的,所以我們希望把這樣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能在非洲CDC用起來,所以我們在資訊系統建設方面已經有專家跟他們一起在工作了,所以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已經做好了。

第三,一方面我們有專家在那裏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幫當地培訓當地的人才。要把他們的人才培養起來,我們也讓他們的人到中國來培訓,我們也有專家去非洲幫助他們培訓相關的人才,尤其是專業培訓,這方面的工作我們現在一直在做。其他方面的工作,非洲CDC他們計劃首先從五個方面都做好,我們各個方面都會參與。

當然我們還做了一項工作,我們希望把中國的相關疫苗、診斷試劑、藥物這樣的産業走向非洲,所以我們也幫助中國的産業、産品能夠本地化地進入非洲,這是屬於我們的幫助工作,因為我們除了幫助把疾病防控之後,重要的還有我們國家自身的産業發展,那就是圍繞著藥物、疫苗和診斷試劑這一系列的産品能夠往那個地方推,這些工作我們也在做。

中國網:從援助到合作,再到探索創新,中國與非洲國家已經建立了醫藥衛生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夥伴合作關係,目前我國正在積極與非洲國家溝通,根據非洲國家的需求,不斷創新衛生援外方式。請您介紹一下我們已經做了哪些探索和創新?

高福:談起創新,大家知道咱們五十年代就開始有援外的醫院,醫院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種完全援助的形式。公共衛生最大的創新,理論上應該這樣講,就是把我們的疾病防控關口前移到發病的地區,那就是非洲。你比如説埃博拉,埃博拉不會有護照,它不會在他國家領護照,它要到中國也不跟你中國申請簽證,它到處跑。我們公共衛生的同志們,要把他們派到非洲去,關口前移,到那裏防病,在那兒防病不光是為非洲防病,那裏還有咱們中國同胞,有旅遊、有工作的,也幫助他們防病,也幫助非洲人民防病,更為重要的關口前移,就是説不要讓這些病毒來到中國,就是説也為在中國工作、生活的人民負責,這就是所謂的關口前移,這就是一個理念上的創新,大家的觀念必須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另一方面,從技術上或者是具體行動上,我們大家知道,原來建了好多醫院,現在我們要建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公共衛生研究所,我們建一些像中國CDC這樣的機構,首先是非洲CDC要建。大家知道獅子山,2014年埃博拉的時候,我們幫他們已經建了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未來還要建一個熱帶病研究所。首先我們要在過去援助建醫院的基礎上創新要做一些公共衛生的設施建設,這方面的公共衛生設施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性的工作,能夠把中國自己的安全做好的基礎上把經驗和方案拿到非洲和他們一起做。

第三個方面,我們也在思考能夠和世界各國公共衛生相關的,比較強的各種機構聯合做人才培訓。大家知道,你到了那個地方,他們不會跟你講漢語,他們講的法語,少部分國家講葡萄牙語,大部分國家講英語,所以我們也希望像美國CDC(疾控中心)、英國的PHE(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南非的傳染病研究所等等,既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這個創新還是要大家一起做。就是把過去我們可能雙邊的某一種合作做成一種多邊的公共衛生合作,而這種公共衛生合作除了我們和這些發達國家的合作以外,能夠把非洲當地的人培訓起來。不僅僅是我們去培訓他們,是要由全世界的,包括各種NGO(非政府組織),包括各種其他或者國家政府其他機構、大學一起把培訓工作做好,我想這些工作做好對我們來講都是新的,就叫創新。

中國網:本次會議的專題會談的主題之一是“非洲疾控中心建設與中非公共衛生合作:機遇與挑戰”。未來,中非公共衛生合作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高福:中非公共衛生合作,我一直認為,挑戰應該比機遇多。我覺得第一個挑戰,就是我們公眾的認識,大家一定要在“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把公共衛生擺在前面。我過去也講過:“一帶一路”公衛先行,南南合作、防病在先,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首先大家的觀念要改過來,不要急著跟著“一帶一路”倡議,去沿線國家工作,或者南南合作要到非洲工作,如果我們公共衛生跟不上,比如説到那裏喝的水、吃的食品有問題,很可能人就會出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人去了,但是你公共衛生沒跟上,很可能在這方面就會出事。首先需要觀念改變,觀念改變第一個就是把公共衛生一定放在先,一定先行,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可能就會在“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上,最後會輸在公共衛生上,比如有的同胞可能感染了某些疾病,可能由於當地的水、地、食品造成中毒或者各方面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

第二,語言和文化的挑戰。你到那個地方去工作,那個地方講葡萄牙語比較少,第二大是法語,最大的是英語,不講漢語,還不光是語言問題,語言背後是文化問題。語言和文化,把我們的工作人員派到那裏,我們在那裏工作,這又是一個大的挑戰,你要跟當地人講語言,你説我可能把語言學會了,我能講得很好,但是你是不是理解他的文化,你要跟他在一起工作,這對我們是一個大挑戰,所以要適應他的文化,還要跟他一起處事、還跟他一起交流,所以我覺得語言和文化是我們很大的挑戰。

第三,各個國家的政治、社會體制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在這邊習慣於按照我們的思維把我們的技術用什麼方法來做,到他那裏,很可能因為社會經濟的條件限制,跟我們就不一樣,所以這也是我們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第四,我們在中國過去沒有的病,比如説埃博拉,我們也沒有疫苗。公共衛生人員到了那以後,他也有可能被感染。瘧疾,全球就沒有瘧疾疫苗,我們去了也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當然大家都知道,中國這70年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已經把瘧疾防控的在中國沒有本地病例了,但是到非洲到處都是,這本身對公共人員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挑戰。沒有疫苗、沒有好的藥物,這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挑戰。

中國網:中國的疾控體系始於1953年的衛生防疫體系。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防控體系目標提出的15年來,我國的疾控體系建設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幾次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如非典等,給我國的疾控體系帶來了什麼影響?

高福:我們改革開放40年,或者是建國以來,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疾病防控可以分為這麼幾個階段:一個是建國,當時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很低的,傳染病在這個時期作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每人平均壽命還是很短的。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經濟(有了)一種新的模式,我們疾病預防控制也應該跟上一個新的模式。在1978年到2003年,這又是一個時期,這一段防病、控病的模式和1949年到1978年是不一樣的,前30年和後30年的方式不一樣。到2003年,由於各種原因, SARS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睡覺的我們又醒了,所以2003年以後到現在又是一個時期。

我個人認為,這幾年一個新時代又將是一個新的時期的開始,應該説來分為幾個階段,你要數一數我們這些年取得的偉大成就。首先,我們國家的傳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控制傳染病首先是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領導,這個很重要。接下來就是我們群策群力的聯防聯控機制,從縣、市、省一直到國家都有這一套CDC系統。

所以在這裡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因為最近的疫苗事件,失去對疫苗在防控傳染病所起作用的信心,尤其對中國的疫苗,大家還是要有信心。過去我們剛解放,我們的每人平均壽命那麼短,就是因為傳染病沒有控制好,後來傳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其實要細細講來,在大家你們安安全全工作的時候,我們疾控系統的同志已經幫助大家攔截了好多傳染病。

第二,這些年我們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典型的例子,你像一些地方病氟中毒已經基本沒有了。中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地方都已經把飲用水改革了,這都是典型的慢性病和環境衛生的進步。這方面我們做得也是非常非常好。

第三,應該説我們的資訊化。疾病不管是傳染病,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資訊化建設這個做得非常非常好,我們現在任何一個地方發現一個特殊的傳染病,就能夠馬上報到疾控中心,我馬上就會知道某些地方可能發生了(某種疾病)。這種資訊系統,傳染病報告系統建設的是非常非常好。

第四,人才培養。還是我一開始做的那句話,做任何事情靠人,沒有人大樓再好你也做不好,所以我們疾控戰線這個系統,包括各個大學一起培養人才,我們自己流行病學人才,去幫助大家去發現各種發生的大災大疫之後,我們的流行病學家,我們公共衛生人才就遍佈各個地方,説是人才培養,這個進步是非常非常好的。

第五,科研整體水準提升很快。就像中國,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進步,在公共衛生這個科學研究上也是進步相當的大。

最後,我想説國際合作。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們在國際上,我們的好多做法、經驗、方案也得到國際上的認可。比如説我們對瘧疾的防控,這種技術已經在坦尚尼亞進行推廣。所以應該説來,國際合作走向世界,我們好多跟發達國家的合作,有些領域完全可以並肩一起做事了。幾十年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總得來講進步應該還是非常非常大的。

中國網:根據十九大報告及健康中國戰略的要求,新時代的疾控體系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來為全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福: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就要有新思維,我們也要有新舉措、新方略,如何在新形勢下,我們把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做好。所以我覺得未來在新時代,我們首先要把中國公共衛生相關的産品一定保質保量的提供給老百姓,讓老百姓對我們的疫苗、對我們的藥物、對我們的診斷産品有信心,這是我們必須做的,這個要我們疾控系統的全體工作人員和産業界人士和藥監監管部門聯合起來,大家把這件事做好。

第二,現在傳染病我們不能忘記它,傳染病説來就來,來了之後還擋不住。SARS(非典)就是一個例子,南韓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又是一個例子,非洲的埃博拉又是一個例子。2016年傳到中國,在巴西鬧的很厲害的寨卡就是個例子。所以這些傳染病的防控不能放鬆,回到第一條,加強疫苗,診斷試劑的研究,把傳染病防控還得緊緊抓住。

第三,就是慢性疾病。我們的國家發展進步了,人們現在有吃有喝了,吃的好了、喝的好了,肥胖為代表的慢性病就來了。我們還要通過教育,這就是要通過公共對慢性病、對公共衛生、對疾病的理解來搞好宣傳,讓大家注意自己的行為,通過改善行為,通過一些各種方式綜合防控,把慢病在中國壓下去。

第四,進入新時期、新時代,我覺得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思想來對待我們自己,來對待合作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我們更應該以一個開放的心態,把我們的公共衛生事業做好。我們應該繼續謙虛、謹慎,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各種細節做到位,包括走向國際、走向非洲,“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事業裏面,一種開放、謙虛的態度和全世界的公共衛生線上上的各種人員合作好,能夠把我們的工作真正推向世界,真正讓我們的公共衛生走向世界,讓我們的人民也享受全世界的發展所得到的紅利。(責編/文字/主持: 裴希婷;攝像:劉凱;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