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例典型“幼兒急疹”病例説起
發佈時間: 2018-08-08 16:22:07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對於幼兒急疹的臨床特點爛熟於心。然而真的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患上這個病的時候,就沒有那麼淡定了。把這次幼兒急疹的前前後後詳細的介紹一下,希望能給有類似經歷的父母,一劑“安心針”。
“案發”經過: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
2月27日下午14:00,還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怎麼辦,毛毛髮燒了! 38.6℃! 這是毛毛的第一次發熱。努力告訴自己淡定的同時,我告訴奶奶給毛毛吃上退燒藥(毛毛13個月+,體重11.5kg,泰諾林5ml)。這裡要告誡廣大新手父母,泰諾林和美林,兩種退燒藥都需要一邊往下按著瓶蓋,一邊擰開的哦。告訴了奶奶這一點,她順利給娃吃上了藥,一會兒打電話給我,體溫已經下降到38℃了。
下班回到家,再次幫娃測體溫,這次竟然直接升到了39℃。趕緊把剛帶回來的美林打開,喂他吃了5ml,體溫慢慢的降下來。但在當天淩晨又發燒了一次,估算起來,泰諾林的作用時間約4-6小時,美林的作用時間為6-8小時左右。一般情況下,吃了退燒藥體溫很快能夠獲得控制,娃的整體精神狀態也不錯,能配合吃藥,大量飲水。但是一旦過了藥效時間,體溫又會再次升起來。
波折起伏的一天
2月28日7:00,雖然距離首次發熱尚不足24小時,然而面對娃的第一次發熱,面對奶奶和爸爸的焦慮擔憂,我們還是帶娃到了醫院。做了血、尿常規,流感病原檢查。很快結果出來了,尿常規和流感抗原都是陰性,血常規已經提示白細胞下降,淋巴細胞為主,典型的病毒感染血象。可以放心的回家繼續觀察!
當天下午開始,娃的體溫開始頻繁上升,即使兩種退燒藥交替使用,體溫控制效果也不佳。剛剛有了退燒藥使用經驗的奶奶又開始焦慮加擔心。於是,我教她怎麼給娃物理降溫:開窗透氣,減少著裝,多喝水,拿溫毛巾擦脖子兩側,腋窩和腹股溝部位。短暫的降溫之後,很快又升上來了。求教于很有經驗的護士,告訴我了一個妙方:即用毛巾把頭髮打濕。這是個奇招,很快體溫能夠降0.3-0.8℃。不幸的是,儘管各種方法都用上了,連續兩天晚上,可憐的毛毛都還是在39℃+的體溫情況下枕著冰袋昏昏入睡。(雖然作為醫生的我,明知道39℃不會對於孩子有什麼影響,並不會“燒壞腦子,燒成肺炎”,甚至發熱對於病毒清除也會有一些幫助,物理降溫起到的作用也都不大,但是輪到自己孩子生病,仍不免有些“發熱焦慮症”,仍然會感覺很焦慮。)
“三天”是一個關鍵
3月2號上午,我們給繼續給娃交替用藥。到了中午,從起病開始算,整整滿3天了。3天是一個拐點,如果這個時候還是沒有任何好轉的趨勢,就應該再次去醫院評估了。正糾結的時候,撩開娃的衣服,隱隱約約的看到了點點的小紅疹,似乎要驗證我之前關於”幼兒急疹“的判斷。到了這個時候,娃的精神狀態感覺到了一個明顯的好轉,(之前很能鬧騰,生病了之後安靜了許多,到這天下午又開始鬧騰了)。下午的體溫,基本在37.5-38.3℃之間徘徊。到了晚上,測耳溫和腋溫同為38.6℃。給了一次泰諾林之後體溫慢慢的恢復到38℃左右。
苦盡甘來,順利恢復
3月3日早上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再撩開衣服,原來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整個前胸後背,散在密密麻麻的針尖大小的紅色小丘疹。前胸為主,四肢少許。
3月5日早上,皮疹完全消退。至此,整個“幼兒急疹”的病程結束。
回顧及相關提醒:
放在開頭要説的,還是作為醫務人員和作為病人家屬,截然不同的心情。我們一直試圖用“同理心”去對待病人,並且自我感覺做的也還不錯,不過真正事情關係到自己的時候,還是會不那麼淡然。從一開始的推測“幼兒急疹”,到途中看到體溫怎麼也控制不好,爸爸和奶奶給我的各種焦慮疊加,我無數次的懷疑過自己的判斷。好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有同事的支援,以及檢查結果的預判,才讓我頂住了壓力,沒有再跑到醫院進行所謂的“輸液,用消炎藥…”等等。
發熱是嬰兒和兒童門診就診的常見症狀。一項研究顯示,兒童疾病門診就診的原因中,1/3是因為發熱。對於病史和體格檢查不能提供明確發熱來源的,稱之為無確定感染源的發熱(fever without a source, FWS)。在B型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問世之前,隨著體溫升高,出現菌血症的幾率增加。不過對於現在的兒童來説就比較幸福啦。Hib包含于五聯或者四聯疫苗中,多為常規接種。這兩種疫苗問世以後,沒有再有文獻表明二者之間相關性。不過對於FWS,需要評估隱匿感染源,如泌尿係感染。
幼兒急疹的高發年齡為7-13個月,90%在2歲以內,全年可發病。像毛毛這種接近14個月,冬季都即將過去的時候發病,雖不是最典型,但也基本符合。頻繁的發熱無相關伴隨症狀,首先需要考慮的兩種疾病,幼兒急疹和流感。到醫院檢查流感陰性,血象還是典型病毒感染的血象,所以就更趨向於幼兒急疹,或者普通的病毒感染了。
整個過程最讓我放心的一點,還是“精神狀態佳”。一向鬧騰的小傢夥,體溫降下來後基本還維持了原先的狀態。即使在發燒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的煩躁,吃藥也還算配合,所以也不需要考慮其他的給藥途徑(譬如靜脈、肛塞等)。飲食方面,雖然吃飯稍微差一點,但是能喝奶,尤其燒起來的時候,更是自己拿起水杯咕咚咕咚的灌。發燒到後期的時候,大便次數略有增多,有時是原來的形態,有時略稀,導致我還懷疑過是不是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不過大便只是偶爾略稀,沒有酸臭味,吃飯不吐。而且病毒感染也可以出現一定程度的腹瀉,所以我也就安心了。
雖然我們常常説幼兒急疹的典型特徵為熱退疹出,不過在剛剛出疹的時候,還是伴隨一定程度的低熱。直到疹子全部發出來的時候,體溫才完全恢復正常。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新手父母們也不用著急。重點是“精神狀態佳”,那就還有觀察的餘地。
關於發燒的時候給一種退燒藥還是交替/聯合使用退燒藥的問題,目前一般認為能夠一種退燒藥控制的,就不要交替/聯合使用。碰上毛毛的這種情況,到了後期退燒效果差,不到兩三個小時就又燒了起來,為了避免體溫過高出現熱性驚厥,而選擇了交替使用退熱藥,以控制體溫。但是一輪交替使用退燒藥過後,反覆使用並沒有明顯效果。短期內(1周)頻繁交替使用退燒藥,對於沒有肝腎基礎性疾病史的小朋友來講,不會有任何的副作用,(這裡要提醒各位,原則上我們儘量只用一種退熱藥,兩種藥同時使用可能會有出錯的概率,而造成過量用藥的風險,所以如果兩種藥交替用的話,一定要做好記錄,別相信自己腦子能記住)。
關於物理降溫的問題,最近也是爭論頗多。目前的觀點比較支援的是,以孩子感覺舒適為宜。體溫上升期,用毛巾泡稍微熱一點的水擦拭手腳,或者血流豐富的雙側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或者把頭髮打濕都是不錯的方法。頭枕冰袋降溫主要為防止頭部過熱,體溫下降的時候應及時撤掉。
寫到最後,再看一眼這幾天娃的密密麻麻的退燒藥記錄單,還是會有點心理髮怵。(兒科醫生何瑞娟)
醫生介紹
何瑞娟:醫學碩士
何瑞娟醫生畢業于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第一臨床醫院,獲醫學學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一臨床醫學院獲得兒科學專業碩士學位。何醫生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完成實習醫師培訓,輪轉于內科、外科、婦産科和兒科等科室。隨後,她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病房工作兩年,輪轉了兒科呼吸、腎臟、神經、心血管、PICU等病房,後調至兒科門、急診及腸道診室工作。此外,她還在《中華兒科雜誌》上發表過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