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館藏明宣德瓷器精品欣賞

發佈時間: 2018-08-07 10:58:56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醬釉盤

醬釉盤底部

醬釉盤,明宣德,高3.6cm,口徑15cm,足徑9.5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內外施醬色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暗刻雙線圈內暗刻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盤釉色純正,對光斜視可見釉面略泛橘皮紋,是宣德醬釉瓷的代表作。

醬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稱“紫金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含量高達5﹪以上,其釉色類似芝麻醬色。醬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見於北方的許多瓷窯,其中以定窯的“紫定”器最為著名。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官窯出産的醬釉瓷造型規整,色澤溫潤純正,釉面肥厚並有橘皮紋。常見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盤、收口盤和瓜式執壺等。

鮮紅釉僧帽壺底部

鮮紅釉僧帽壺,明宣德,高20cm,口徑16.1cm,足徑17.2cm。

壺闊頸,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側口邊至頸部置寬頻形曲柄,相對的另一側出鴨嘴狀流槽。附圓紐傘形蓋,蓋邊和壺口後部各置一個小圓係,可供穿繩連接。外壁施紅釉,釉色明艷純正。圈足內和器裏施白釉,無款識。

僧帽壺因壺口似僧侶的帽子而得名,是藏傳佛教用器。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禦窯場有大量生産僧帽壺。

清代康熙時景德鎮窯曾仿製宣德紅釉僧帽壺,其釉質接近宣德器,但造型卻略顯笨拙,區別如下:宣德器的頸部輪廓線呈內傾弧線狀,較為秀氣;康熙器的頸部近於直筒狀,略顯臃腫。宣德器腹部上寬下窄,最大腹徑在上腹部,有變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徑在中腹,故顯得渾圓。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底部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明宣德,高14.5cm,口徑5.7cm,足徑7.4cm。

瓶唇口,直頸,頸置對稱象首耳,象鼻自然彎曲呈半圓形,方腹折角為分棱錘狀,深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裝飾。繪纏枝牽牛花,以瓶腹為主,自然向頸部、腹部兩側延伸。雙耳染青。圈足內施白釉。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係模倣西亞伊斯蘭國家金屬器。瓶腹委角處過度自然。器足內呈臺階式,這種將外撇形高圈足的內部作成臺階式成為宣德時期的一個特徵。牽牛花是宣德時期常用的紋飾。畫筆自然生動,纏繞的藤蔓、盛開的花朵,將牽牛花的花、葉、蔓表現得活靈活現,別有新意。在青花料的使用方面,此瓶使用的是國産與進口的混合料,青花暈散自然,並有下沉的氧化鐵結晶斑。

此種委角瓶在明晚期和清雍正時多有仿製。

釉裏紅三魚紋高足碗

釉裏紅三魚紋高足碗 頂部

釉裏紅三魚紋高足碗底部

釉裏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徑9.9cm,足徑4.4cm。

碗撇口,深弧腹,豐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體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紋。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條紅魚。內底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端莊,魚紋刻畫生動活潑,仿佛三條紅魚首尾相隨于水中。瑩潤的橘皮紋白釉與明艷的釉裏紅紋飾互相襯托,相映成趣。

釉裏紅三魚紋高足碗是明宣德時出現的新穎品種,這種高足碗在明代萬曆、天啟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製,其中以康熙朝倣品最為亂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豐滿,高足線條略顯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釉裏紅瓷器上的三魚紋係高溫銅紅釉的局部使用,其魚紋凸起,具有天然紅寶石般光澤,文獻稱之為“釉裏紅寶燒”,它與一般意義上以銅紅彩描繪圖案紋飾的釉裏紅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青花三果紋執壺

青花三果紋執壺底部

青花三果紋執壺,明宣德,高27.5cm,口徑6.2cm,足徑10cm。

壺體為玉壺春瓶式,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一側有彎形長柄,柄上有小係,另一側附長流,流與頸間有雲板相連。流、柄、口高低相若。壺蓋扣合於壺口,蓋面拱起,上飾寶珠鈕,可與柄上的小係用繩相連以防壺蓋滑落。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下飾纏枝蓮花一週,腹部兩面有菱形開光,一面開光內繪折枝桃,一面繪枇杷果,開光間繪纏枝花卉。蓋面及近底處均繪蓮瓣紋,流與足墻均飾忍冬紋,柄飾朵花紋。底白釉,無款。

此壺造型端莊古樸,釉質肥厚瑩潤,青花色澤深沉含蓄,色重處青花下凹,呈現出點點的黑疵斑痕,與濃艷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宣德時期使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燒成後的青花色澤濃重艷麗,深入胎骨,為宣德青花的顯著特徵。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頂部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底部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高4.5cm,口徑17.5cm,足徑14.2cm。

洗呈五葵瓣形,裏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裏心繪鳳、凰各一隻,間以朵雲。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器造型別致,釉質瑩潤,青花色調濃艷,工藝技法嫺熟。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蓋面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蓋內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底部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徑19.7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豐肩,碩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個長方形出戟。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艷並有黑疵。通體以青花為飾。罐身分層繪海水、八吉祥、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附圓蓋,蓋面中央書一藍查體梵文,周邊繪4朵雲紋,間以4個藍查體梵文。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雙線圈內繪一週9個蓮瓣,每個蓮瓣內均書一藍查體梵文,中央雙線圈內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個篆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9字中,有5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另4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週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個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

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制的佛事用具。

鮮紅釉葵花式洗

鮮紅釉葵花式洗頂部

鮮紅釉葵花式洗底部

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凈,色鮮艷。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徵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側面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高45.3cm,口徑7.8cm,足徑14.5cm。

壺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壺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週。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湧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説。此壺的裝飾過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狀工具勾劃龍紋輪廓及龍之雙目、冠發、厚唇、牙齒、爪趾、鱗等細部,然後在龍身周圍用青花料滿繪波濤洶湧的海水並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艷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産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