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夏桂成 中醫婦科立新説

發佈時間: 2018-08-03 10:25:56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他是第二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婦科學家夏桂成,88歲高齡仍堅持每週出3次門診;他創立的“中醫婦科調周理論體系”,被業界稱為當代中醫婦科的里程碑;他尤其擅長調治不孕症,患者們讚其“送子觀音”。

夏桂成深入洞察中醫理論中的科學內涵,揭示了女性月經週期圓運動規律的陰陽消長轉化,將週期節律的變化與生殖節律、生命節律緊密相連,把中醫婦科學理論體系推向新的高度。

提出調周理論,為發展中醫婦科學術作出重要貢獻

1931年,夏桂成出生於無錫江陰的一戶農家。“小時候體弱多病,在農村幹不了多少農活。家裏人希望我做做只動腦不需出體力的工作,於是送入江陰名醫夏奕鈞門下學醫。”他説。

三年的學徒生涯,第一年是在家中抄方,還要熟背《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學習期滿出師後,回到老家行醫的夏桂成接觸到了西醫,發現許多西醫醫理無法用所學的中醫理論完全解釋清楚,令他渴望能繼續學習深造。

上世紀50年代,他考入江蘇中醫進修學校,接觸到方劑學、婦科學等中醫其他學科,視野得以開闊,畢業後分配到江蘇省中醫院工作。那時,醫院婦科中老先生雖多,但是缺乏年輕人。對內科已有一定積累的夏桂成被調往婦科工作。在新的領域,他依然從抄方做起。

參加工作後不久,這個20多歲的小夥就遇到一位重病患者。50多歲的吳大娘盆腔中長有巨大的炎症性包塊,高燒不退昏迷不醒,傷心欲絕的家人開始準備後事。夏桂成到府看診,開出5服中藥。一週後,吳大娘高燒漸退病情趨於穩定,又治療了幾個月,包塊也慢慢消失了。她的家人感激地要下跪:“夏醫生,你真是有起死回生的本領啊!”

那個年代社會比較保守,許多婦女患者不太接受年輕男醫生的診治,有時會遭遇尷尬的窘境。但從治好吳大娘疾病開始,夏桂成堅定了做個診治婦科疾病醫生的信心,儘管途中有荊棘,也阻擋不了他為婦女病人懸壺濟世的決心。

在工作中,他發現,雖然婦科被列為臨床四大學科之一,但中醫婦科學理論依附於內科學,臨床指導效果仍有待提高。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夏桂成潛心研究出“婦女閉經的病理機制”及其辨證論治。在此後數十年如一日的求索中,他不僅治療了許多疑難雜症,還在臨床實踐中提出中醫婦科的“經間期學説”,並根據陰陽消長的規律,更加創造性地結合奇偶數律學説、心—腎—子宮軸學説等,形成獨特的“中醫婦科調周理論體系”,被業界稱為當代中醫婦科的里程碑,為發展中醫婦科學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調周理論”是什麼呢?夏桂成介紹,古代中醫有“調經種子”的觀念,即想要孩子就先把月經調好。他將女性月經週期分為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期以及經前期。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調理,但各階段的治病原則不同。例如經後期用滋陰養血法,經前期用補腎助陽法,目的是為了使陰陽消長轉化循于規律,周而復正常。調周法統領了中醫婦科的基本治療法則,也是很多疑難重症乏術之時可以應用的方法,往往能夠出奇制勝。

一個茶杯,一個脈枕,出診一坐就是半天

“夏醫生,真是非常感謝您,我的寶寶出生41天了,沒有您的中藥調理根本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天上午,有一位熟面孔前來進行産後調理,直言最近感到口中發鹹、足後跟和關節疼痛,睡不好也吃不下。

“脈細、舌紅苔薄,腰酸腰疼、肚子微涼,這是腎虛證的表現……”夏桂成一口吳儂軟語,講到服藥之外心理上的調節、睡眠品質的改善等,耐心而細緻。

隨後,一位女士走了進來,臉色不太好,身體也有點虛弱。她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每次例假來時都疼得無法動彈,48歲還沒有孩子。求醫問藥多年不見成效,原本爽朗的性格都快抑鬱了。

“哎喲喂,這樣的心態千萬不要有。心不靜,腎就不能充實。”夏桂成直搖頭,“現在開始好好調理,不但有望治好,説不定還有一線希望可以懷孕……”

每次出診,夏桂成早上8點不到就到診室,一個茶杯,一個脈枕,一坐就是半天。“這幾年精力有些跟不上了,十年前一天能看七八十號呢,前幾年也能看二三十號。”他説。

有同事粗略算了算:一週三次門診,平均每次10多個患者,一年下來大約是2000人次。而在此之前的許多年,他的年門診量至少是1.2萬人次,其中不孕症患者佔50%以上,治愈患者無數。

在夏桂成的桌上,堆滿了患者送來的喜蛋;在一些醫患互動的網路論壇上,也有不少患者留言,為他的醫術和醫德點讚。“也想在家裏歇著,但看到患者這麼信賴我,怎能不來上班呢?”他笑著説。

在日常工作時,有患者為了表示感謝想給他送紅包,他總是婉言謝絕;有患者經濟條件不佳,他體諒地挂一個號開數個方;對於慕名而來的患者,他無論身份地位一視同仁、耐心診治。

他還熱心公益事業,每年多次參加“三八”“五一”義診活動。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時間以“一名老中醫的心意”,向醫院黨委捐款2000元,又向黨組織繳納5000元特殊黨費。前些年,他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將省政府獎勵的10萬元獎金以及醫院配套的2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作為夏桂成教授學術科研基金,對有志在中醫婦科領域從事學術研究的醫生進行獎勵。

最挂心學術傳承人能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學術的清高

江蘇省中醫院7樓名醫堂的5號診室,既是夏桂成看診場所,也是他給弟子們現場教學的課堂。

每當有患者進來,他的博士生先詢問基本的身體指標,記錄下來夾在病歷中;有的弟子在夏桂成看診時記錄下口述藥方;有的弟子抄寫筆記、拍攝藥方和進行電腦錄入。在遇到複雜病例選擇藥材或調整藥量時,夏桂成就轉過頭耐心地給大家講解,簡短地交流一下心得。

這是“國醫大師夏桂成工作室”日常傳承工作的一幕場景。

長期以來,“中醫乏人”“中醫乏術”的説法屢被提及,但在江蘇省中醫院婦科,卻別有一番景象:夏桂成團隊年門診量達28萬人次,在省內三級甲等醫院婦科中排在首位,團隊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

這一切離不開夏桂成對中醫學術傳承的重視。國醫大師夏桂成工作室主任談勇介紹,夏桂成最挂心學術傳承人的能力水準是否得到了提高,能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學術的清高,不受外來的誘惑、數十年如一日恪守清廉。他要求學生努力將人與自然通盤考量、融會貫通。

“中醫教學需要不斷改革,臨床教學有機結合,加以科研的昇華,共同促進中醫學術的繁榮。”他常和學生們説,發展中醫婦科學,必須大搞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中需要做到繼承與發掘並重、理論與臨床齊驅、重點與一般相結合。

在閒暇時間,夏桂成筆耕不輟,將自己的學術成果整理成冊。他參加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一、二、五版等的編寫工作,所提出的“經間期理論”和“經間期出血”病症被編入全國統編教材,填補了中醫婦科學對月經週期認識的空白。近年來,共出版著作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帶教博士、傳承弟子、進修醫師逾千人。

夏桂成常説:“中醫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醫只有走出去,才能造福全人類。”他的補腎調周學説在日本、澳大利亞等地産生較大學術影響力,來訪學習者絡繹不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