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鼓浪嶼:中西文化的交融地

發佈時間: 2018-08-02 15:10:48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明朝改稱“鼓浪嶼”。因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而得名。它的總面積約為1.9平方千米,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島上氣候宜人,素有“海上花園”之譽。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産項目。今年,是鼓浪嶼申遺成功一週年,這座美麗的島嶼更加煥發著生機和活力。


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房屋也多是簡陋的民房。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由於鼓浪嶼自然條件優越適於居住,而成為在廈門外國人首選的辦公地和居住地。從1844年開始,先後有13個國家在鼓浪嶼設立了領事館,英、美、法等國也先後在此興建教堂、開辦學校、醫院以及洋行等。因此,鼓浪嶼留下了較多的西式公用建築和民用建築。

20世紀上半葉,大量華僑也紛紛到鼓浪嶼創業建宅,興建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嶼的建設達到歷史最高峰。同時期,鼓浪嶼社區公共設施建設也在更快地推進完善,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這裡有中國第一所幼兒園、中國第一座現代化足球場。鼓浪嶼從一個東南沿海的閩南文化聚落,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社區。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包容的基因,1913年西方人士為鼓浪嶼帶來第一架鋼琴,正與閩南居民喜歡音樂的天性相合,鼓浪嶼人通過音樂認識了世界。鼓浪嶼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直到今天,鐘聲、琴聲、讀書聲依然浸潤著鼓浪嶼人的生活。

如今的鼓浪嶼以其秀麗風光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同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人文價值也保存至今。島上所存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各式建築共1000余座,因而鼓浪嶼又被譽為“萬國建築的匯集地”。這些建築完整地記錄了鼓浪嶼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和鮮明的風格轉變。

鼓浪嶼的中西多元文化融合歷程告訴我們,在激烈的時代變革中,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並不只是征服和消亡,通過友好智慧的文化融合,會形成新的多元文化聚集,是閩南移民文化開放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的最佳見證。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正是這樣一個人類共用遺産。

策劃:吳婧 後期:白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