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核醫”精益求精 患者至上彰顯人文
——記“江蘇醫師獎”獲得者、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躍濤
發佈時間: 2018-07-26 10:56:47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王揚攝
王躍濤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技第二黨支部書記。現擔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全國常委兼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常委、江蘇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心血管影像學組委員、《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編委,江蘇省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是國內知名的核醫學專家、著名的核心臟病學專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基金、江蘇省重大科技計劃等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SCI、中華系列等論文60多篇,獲市科技進步獎、江蘇省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二等獎10項,培養研究生13人。
以身作則,投身“核醫”促發展
從事核醫學工作20餘年來,王躍濤在同位素治療甲狀腺相關疾病、PET/CT對腫瘤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價以及核素心肌顯像對冠心病診斷、危險分層和治療決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並努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積極為患者排憂解難。工作中他衝在一線,處處起表率作用。在他的帶動下,科室工作人員樹立了正確的核技術臨床應用觀念,積極主動服務於患者。為了讓臨床醫生更多地知道核醫學的作用,他主動與臨床科室聯繫,多次到臨床科室交流核醫學的臨床應用。從2011年引進常州第一台PET-CT,他帶領的團隊在短短幾年內使核醫學科從默默無聞的小科室發展為學科規模、綜合實力處於國內先進、省內前列的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和市醫學重點學科,2016年PET/CT檢查數量位居全省前三,2017年成為江蘇省唯一入選的全國20家核醫學專業骨幹師資培訓基地之一。
精益求精,創新開展新技術
每個做PET/CT檢查的患者有近千幅PET和CT圖像,面對如此大的圖像資訊,他總是提醒自己和團隊的同伴,“是不是腫瘤、腫瘤有無轉移直接關係到治療決策,我們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給出一個盡可能準確的答案”。有一位30多歲的年輕女性,體檢中發現一項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指標超高,臨床醫生高度懷疑消化道腫瘤,超聲、CT檢查以及胃鏡、腸鏡檢查均未發現異常,PET/CT檢查消化道、肺、乳腺等部位也未見異常。王躍濤和他的同事重新進行圖像分析,終於,他在PET影像中發現受檢者的甲狀腺右側的“燈”點亮了,“説明這一區域代謝輕度增高,結合癌胚抗原這個指標和腫大的頸部淋巴進一步判斷,可能是甲狀腺髓樣癌伴淋巴結轉移”。準確的判斷為患者後續的治療指明瞭方向,患者手術後病理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正確。
多年來,王躍濤和他的團隊一直堅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核醫學診療水準獲得了臨床的肯定和信任。創新是醫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堅持醫教研全面發展的理念。他在國內和省內開展新技術多項,為破解核素心肌顯像對冠心病多支病變診斷存在假陰性的難題貢獻了力量。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核素心肌顯像結合冠狀動脈鈣化積分診斷冠心病,發現這種多模態影像技術可以糾正核素心肌顯像對冠心病多支病變的漏診,提高了診斷冠心病的準確性。
人文關懷,患者至上顯溫情
王躍濤認為,在技術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來核醫學科檢查的患者很多是可疑腫瘤或已確診的腫瘤患者,常常伴有一定的恐懼和焦慮。他要求他的同事和學生,在做檢查之前與病人充分溝通。這是他從醫幾十年一直堅持的習慣,因為“通過交流可以消除或減少患者的焦慮等情緒,更好地配合核醫學檢查;此外,只有在與患者的交談和傾聽中,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場上換位思考,理解患者;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溝通能全面了解病人病情,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進而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這半個小時的溝通,絕不僅僅是看病的一個環節,更是醫生的溫情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儘管每天來核醫學科診療的病人很多,但科室秩序井然、氣氛溫馨,這種人文關懷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來,王躍濤和他的團隊始終以“全心全意服務於患者”為中心,贏得了患者和患者家屬的一致好評。(通訊員項守奎 記者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