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醫
仝小林:破解中藥獨立降糖難題
發佈時間: 2018-07-25 10:45:55 | 來源: 北京晚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人物檔案
仝小林,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擅長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肺纖維化、晚期肝硬化、慢性腎功能衰竭、胃癌前病變、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糖尿病重症胃癱、神經源性膀胱等內科疑難雜症。每週四上午在東城中醫院出診。
純中藥治療非典獲成功
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仝小林考上了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係。本科階段在名醫陳玉峰先生、首批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等的指導下,奠定了紮實的中醫基本功。碩士階段,師從新安學派“張一貼”的第十四代傳人、全國首批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深入研究《黃帝內經》,並系統研究了風濕免疫疾病,曾與李濟仁先生合著《痹症通論》。博士階段,師從全國首批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周仲瑛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周仲瑛教授在治療急危重症方面造詣頗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暴發了流行性出血熱疫情,周老作為國家流行性出血熱“七五”攻關課題的總負責人,深入疫區,開創了系列治法,大幅度降低了病死率。仝小林是周仲瑛教授招收的第一個博士生,他在傳染病高發的蘇北地區,三年裏治療了大量高熱、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出血熱重症患者,並積累了豐富的急危重症診療經驗。這些積累,在此後的行醫生涯中歷經打磨,越發深厚。
2003年,時任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原中風雜病科)主任的仝小林和全國的醫療同道一樣遭遇了非典,當時的中日友好醫院被國務院臨時改為SARS專病醫院。在當年5月8日舉行的“在京名中醫座談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問仝小林,是否可以用純中醫藥治療SARS?仝小林説:“可以試一試。”作為中日友好醫院SARS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組長,仝小林第一批進入SARS病房,親手診治200多例患者,通過直接接觸大量患者,系統總結了SARS的發病特點、中醫分期及症候規律,創制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對其中11例初治患者採取單純中藥治療,不僅全部病癒,且未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後遺症,創造了全世界唯一純中藥治療SARS獲得成功的記錄。他撰寫了純中藥治療SARS的國際論文,被收錄進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量效研究解“不傳之秘”
讀本科時,首批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的一句話至今銘記在仝小林的心裏,那就是:中醫不傳之秘在於藥量。從那時起,仝小林就認識到,劑量是影響中醫療效的關鍵因素。他説,中醫在理、法、方、藥之後,必須加一個字:“量”。
東漢張仲景以後,由於歷史傳承等原因,《傷寒雜病論》中的本源方藥劑量隨著時代變化而逐漸失傳。現代中醫教科書,認為經方中的一兩約等於3克。按照這個劑量,治療急危重難疾病時,效果往往不佳。一些醫家雖然認識到一兩等於3克的劑量折算是不合理的,但即使認為經方的劑量比現代折算的劑量應該大四五倍,但臨床上仍然不敢去使用。仝小林自1983年開始研究經方劑量,經過大量臨床實踐、文獻及實物考證,確證了經方的本源劑量,在他所主持的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以量-效關係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中,經過1300余例、多個臨床研究,最終驗證了中醫方藥具有較寬泛的劑量範圍,在經方本源劑量的框架內選擇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難疾病的療效。
在仝小林的處方中,常可見到某一味藥用到常規劑量的兩三倍。實踐證明,這麼“大”的劑量療效甚佳,正所謂“重劑起沉疴”。他掌握了經方“劑量”這一法寶之後,使很多過去認為單獨中藥不可能的療效,得以實現。如單純中藥降壓、降糖等。目前,以973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形成的《經方臨床用量策略專家共識》,已通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平臺向全球發佈,用作世界各地中醫使用經方時的劑量參考。
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糖尿病是重大疾病。我國成年人中,每10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對於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領域可以發揮的作用,絕大多數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輔助治療”的層面上。仝小林在《黃帝內經》中尋找答案,創新性地提出了“脾癉、消癉”理論指導糖尿病診療,並重新構建了糖尿病中醫分類、分期、分證體系,指導糖尿病的臨床,填補了早中期糖尿病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空白。
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他將大柴胡湯、葛根芩連湯、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經典名方運用到現代糖尿病的診療中,療效顯著。通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獲得了中藥復方獨立降糖的高級別循證證據,解決了中藥不能獨立降糖的難題;仝小林還證明了中藥能夠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同時對糖尿病多代謝紊亂人群具有“糖脂肥同調”的效果,能夠多靶點防控糖尿病並發癥危險因素。他以第一完成人兩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理論及臨床研究成果被整體納入中西醫糖尿病雙指南。
仝小林認為,進入21世紀,多病因、多系統慢病對健康的威脅凸顯出來,中醫藥迎來了大顯身手的最佳時期。歷史的機遇是最大的機遇,在繼承優秀傳統醫學基礎上,重新構建新的中醫診療體系,促使中西醫走向大同,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文圖/賈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