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院士談青藏高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補償效果動態監測

發佈時間: 2018-07-18 15:30:42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國網7月18日訊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佈會,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在介紹青藏高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情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度表示,生態補償措施的實施在穩定和提高農牧民生活水準、保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促進區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高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中,存在補償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利益相關方不太明確、補償標準以及生態補償理論方面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鄭度説,國家在青藏高原啟動生態補償機制有一些具體措施,包括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這些生態補償措施的實施在穩定和提高農牧民生活水準、保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促進區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十二五”期間,西藏已經有半數以上的縣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貼獎勵政策。“十三五”期間,西藏納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一些草畜平衡面積進一步擴大。2015年以來,西藏探索建立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幫助牧民減輕因為野生動物肇事帶來的損失。同時,西藏有近一半的縣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享受生態轉移支付,比如在西藏阿裏革吉縣利用生態轉移支付資金,開展了生態保護、生態環境品質監測,在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十二五”期間,青海省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陸續啟動了實施草原生態保護獎、教育經費保障、異地辦學獎補、生態移民困難群眾生活補助、生態移民基本生活燃料費補助、生態移民創業扶持、農牧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補償、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監測、草原日常管護等9項補貼政策。牧民過半純收入得益於生態保護,保護熱情不斷高漲,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但鄭度指出,在高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中,還存在補償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利益相關方不太明確、補償標準以及生態補償理論方面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生態補償機制,建議推動由現在的政府縱向補償向政府的縱向補償和區域橫向補償相結合的方式來轉變。

另外,生態補償後,後效評估要進一步加強,比如對高寒牧場來説,對某一些地段退化草地實行長時間禁牧,可能會打破原有草地生態系統當中草畜的關聯關係,不利於草場恢復。總體上建議加強對生態補償效果的動態監測、評估和應對能力的建設。(辛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