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沈寶藩:治病常體病人心(走近國醫大師(11))

發佈時間: 2018-07-17 15:57:50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沈寶藩,第三屆國醫大師。行醫50多年裏,他始終將自己看作一名戰士去攻堅克難。他主張中西結合診治內科疾病,鑽研“痰瘀同治”療法,在診療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每次坐診,他總是“早到遲退”,掃一眼估計出患者人數,超了就囑咐要多挂些號;對待病人,他不開大處方,儘量不用貴重藥。他常説:“只有充分體諒到病人的痛苦,才會千方百計地鑽研醫術。”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掛號處,有一條隊伍總是排得很長。這些患者,都是衝著一個大夫來的,他就是該院主任醫師、第三屆國醫大師沈寶藩。

由於挂沈寶藩號的人太多,掛號處將這些患者單獨歸為一列。慕名而來的、康復而去的患者裏,都有人説:“他是為我們病人而生的好大夫。”

不講大道理,醫德就是將心比心

時值正午,離下班時間不遠了。眼看隊伍裏還有很多病患,上班就已提前了半小時的沈寶藩,又給自己加了不少號。不用説,今天又是“早到遲退”。

掛號處的人,對沈寶藩的工作節奏也是習以為常了。“他每天早上過來掃一眼,就能估計出人數。要是人數超過了正常的60個號,他就小聲交代我們今天多挂些號,讓這些患者都能看上病。”掛號處的員工説道。

遇上外地患者,沈寶藩更是不封頂地補號,“到烏魯木齊來看一次病,不容易。吃飯住宿,都是額外開銷。”初診時,沈寶藩往往會告訴外地患者,下次來找他看病,不用提前一天趕來排隊,坐當天的車來,就能補號。

“別讓人家空跑一趟。”這是沈寶藩常挂在嘴邊的話。他每天的門診量一般都在70人至100人,最多的一次甚至有130多人。

“不開大處方,儘量不用貴重藥。”這是沈寶藩從醫50多年的原則。沈寶藩的學術繼承人胡曉玲,自打跟師以來,就被要求掌握常用藥材的價格,開藥方的時候要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儘量使用便宜藥材。

有位同沈寶藩相識30多年的老患者説:“沈大夫瞧病,都會問問經濟條件怎麼樣。要是不大好,他就想方設法幫你省錢。有時候我一個星期的藥才幾十塊錢,但是效果卻不打折扣。”

沈寶藩自己研製了幾種藥,因為療效顯著,不少藥企想要收購專利,但都被他拒絕了。

“收購專利,好處就只歸廠家和我自己了,不能為醫院創造長期價值。而且一旦出售給藥企,很可能會宣傳炒作、重新定價。那樣,我可能是賺到錢了,可經濟條件不好的病人咋辦?這個藥他就吃不起了呀。”沈寶藩説。

沈寶藩的案頭,放著一本1995年出版的書。那是曾昭耆所著的《做一個好醫生》,沈寶藩看了很多遍,做滿了各種標記和標注。很多段落被他用線條畫出來,又加標了五角星。有些書頁,還被他折起一個小角。

“講醫德,用不著説什麼大道理,需要的僅僅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這段話,是他與案頭書作者的共識。他常對學生講:“只有充分體諒到病人的痛苦,才會千方百計地鑽研醫術。”

醫生是戰士,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壘

“面對束手無策的家庭、痛苦不堪的病人,醫院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醫生就是戰士,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壘。”沈寶藩説。

從醫以來,沈寶藩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到一小時上班,先去自己負責的病房逐一查看,解答各種問詢,再回到辦公室,思考如何為患者出現的狀況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1986年,時任新疆草原研究所所長的向其本腦溢血發作,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經過手術搶救,雖然脫離了危險,卻一直呈植物人狀態。為了喚醒病人的大腦,沈寶藩用他的“痰瘀同治”法進行了治療。昏迷了37天的向其本,終於掙脫死神的糾纏,慢慢睜開了眼睛。

“這是一次中西醫結合的搶救,打破了門戶之見。”沈寶藩有西醫學習經歷,後轉學中醫,非常贊成中西結合,“西醫有西醫的優勢,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要各取其長,互補其短。比如心臟問題,西醫通過安裝支架,中醫講究後期調理恢復。”

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多年,沈寶藩擅長運用中西醫兩法,診治內科多種疾病。尤其在診療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闡述了“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論,學術思想自成一派,引起了同行專家的關注和認可。

只要你想學,我單獨給你上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沈寶藩每年都參加巡迴醫療。每到一處,他都會臨時培訓幾個基層醫生,教他們必要的搶救技術、打針換藥等,以便在缺醫少藥的農村為當地群眾的健康築起一道保障。這些基層醫生中,不乏勤奮好學、開起診所的,如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夫。

帶學生,沈寶藩是出了名的嚴格。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允許學生聽課遲到,而他自己更是如此。在他的鞭策下,12位學術繼承人中很多都成了業務骨幹和學科帶頭人。2007年,沈寶藩的學術繼承人王曉峰、胡曉靈獲得了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王曉峰還曾獲得“全國傑出的優秀女中醫師”稱號。目前,還有20多位醫生跟著沈寶藩學習,有的已追隨了10餘年。

沈寶藩還曾開設過“一個人的課堂”。陸桂英,就是那唯一的學生。40多年前,西醫出身的陸桂英調到自治區中醫醫院工作,師從沈寶藩。但她完全沒有中醫基礎,只靠自己學習,很難取得效果。

“只要你想學,我就全力教你。你家住得近,我上班又早,你辛苦一下,每天提前來,我單獨給你上課補基礎。”為陸桂英量身定制的小課堂就這樣開課了,從中醫理論基礎、中醫內科常見病到常用中藥方劑,沈寶藩都仔仔細細講了一遍。將近一年之後,陸桂英通過了沈寶藩的考試。沈寶藩向醫院提交申請,讓陸桂英拿到了處方權。後來,陸桂英工作表現突出,被任命為病房主任,還獲得了“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沈寶藩還經常強調:“得多培養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醫生,為更多少數民族患者服務。”他曾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傳承學習班設在和田地區,給參加學習的100多名學員每人贈送一套《沈寶藩臨證經驗集》。

“一個人的醫術再高明、本事再大,能診治的患者也是有限的。天下那麼多的病患,怎麼辦?”幾十年的工作中,沈寶藩深刻體會到,中醫藥事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大批人去學習繼承、發揚光大。如今,不只沈寶藩依然活躍在門診一線,經常到各科室帶教查房,他的學生也遍佈全國各地,傳承著中醫。“讓他們都成了才,中醫藥事業才能越來越好,造福更多的患者。”(李亞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