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館藏元代陶瓷欣賞(三)

發佈時間: 2018-07-09 14:15:55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cm,口徑17.8cm,足徑11.4cm。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足內露胎無釉。

盤外壁刻劃變形蓮瓣紋一週,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驕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産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劃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除了“樞府”、“太禧”之外,還有“東衛”、“昌江”、“南水”、“福祿”、“福壽”、“白王”、“天順年造”等銘款。“樞府”、“太禧”分別代表元代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和專掌宮廷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記載:“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歲時忌諱日辰享禮典。天歷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銘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應在太禧宗禋院的設立之年天歷元年(1328年)以後,其下限當在元末農民起義軍佔領浮梁地區的1352年。

“太禧”銘卵白釉瓷器甚為罕見,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傳世的僅有三件,此為其中之一,彌足珍貴。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底部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局部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元,高27.5cm,口徑20.4cm,足徑19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砂底。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自上而下用青花雙弦線分隔成4個紋樣帶。頸上繪纏枝梔子花,肩部繪纏枝蓮花,腹部繪纏枝牡丹,近足處繪仰蓮瓣。

這件青花罐造型飽滿莊重。青花色調明艷,呈寶石藍色而帶黑色斑點,表明使用的是外來青料。畫筆流暢,構圖繁而不亂,每層紋飾之間因有弦紋相隔,既突出了主題圖案,又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

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

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底部

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元,高23.5cm,口徑4.7cm,足徑7.3cm。

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係,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俯視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底部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cm,口徑46.1cm,足徑26.1cm。

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圈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這種裝飾形式始於元代。留白紋飾都有凸起。此盤即為藍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罐

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罐,元,高30.5cm,口徑17.2cm,底徑13cm。故宮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體施白釉。腹部刻劃花卉紋。

霍縣窯倣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

霍縣窯倣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盤心

霍縣窯倣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盤底

霍縣窯倣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元,高3.2cm,口徑13.2cm,足徑14 cm。故宮博物院藏。

盤折沿,弧腹,圈足。胎、釉均潔白,釉質光亮,施釉不及器底。裏心模印陽文牡丹兩朵,外壁刻豎線紋多道。

模倣定窯白瓷是金、元之際山西霍縣窯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下“古窯器論?霍窯”條載:“出霍州,元朝戧金匠彭君寶效古定折腰樣者,甚整齊,故曰彭窯。土脈細白,與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潤,極脆,不甚值錢。賣古董者稱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價收之,尤為可笑。”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製作考究,裝飾精細,與宋代定窯産品酷似。

磁州窯倣定窯白釉水丞

磁州窯倣定窯白釉水丞俯視

磁州窯倣定窯白釉水丞底部

磁州窯倣定窯白釉水丞,元,高4.5cm,口徑2.6cm,足距4cm。故宮博物院藏。

水丞斂口,鼓腹,下承以三足。胎體較薄,內外施白釉,釉色瑩白。

定窯瓷器以精湛的工藝和優美的裝飾帶動眾多瓷窯燒造風格相似的産品。考古發掘所獲得的資料證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窯場在宋、金、元時期均曾燒造過與定窯風格相似的産品。其影響不僅表現在造型和紋樣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燒法推廣、煤燃料利用等技術方面,更有開創之舉,推動了當時制瓷業的進步。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俯視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元,高16.5cm,口徑16.8cm,足徑8.8cm。

缽敞口微斂,深弧腹,近底處內折,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內底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溫潤,釉面有開片。裏、外壁分飾幾處不規則的淡紫紅色斑塊。

此器胎體厚重,足底無釉,胎呈土黃色,胎質較粗,底心有臍。

鈞窯天藍釉菊瓣碗

鈞窯天藍釉菊瓣碗俯視

鈞窯天藍釉菊瓣碗底部

鈞窯天藍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徑32.8cm,足徑8cm。

碗斂口,蓮瓣形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無釉,胎呈鐵褐色。此碗因燒成時的缺陷,與裝燒的漏斗形匣缽粘連在一起而被遺棄在窯址,它直觀反映出元代鈞窯的裝燒工藝,頗為難得。

匣缽是瓷器焙燒時放置坯件並對坯件起保護作用的窯具。將裝好坯件的匣缽層層相疊,按照不同的燒成要求摞放在窯爐內相應位置後,即可點火焙燒。用匣缽裝燒可避免器物與窯內煙火、灰塵及窯頂落渣等直接接觸,從而防止瓷器在燒成過程中被污染。另外,使用匣缽可使瓷器受熱均勻,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視作制瓷工藝的一大進步。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俯視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徑23.7cm,足徑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碗內有紅斑裝飾。

用花瓣作為碗的造型,起源於唐、五代時期,宋、金時期興盛,延續到以後各朝。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對實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鈞窯天藍釉罐

鈞窯天藍釉罐底部

鈞窯天藍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徑14cm,足徑12cm。

罐唇口,短頸,圓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近足處無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