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館藏元代陶瓷欣賞(一)

發佈時間: 2018-07-03 15:03:37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底部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元,高3.5cm,口徑12cm,足徑5.5cm。

盤折沿,淺弧腹,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映出醬黃色胎體。圈足內無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鳳紋四係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鳳紋四係瓶瓶底

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鳳紋四係瓶,元,高37cm,口徑6cm,足徑10.5cm。

瓶圓唇,撇口,短頸,溜肩,橢圓形腹,圈足。肩部置4係。瓶內和外壁下半部施黑釉。外壁上半部白地黑花裝飾,主題圖案為雲鳳紋兩組,以山形圖案隔開。

元代磁州窯主要燒制白釉黑花器,産品具有碩大、渾圓、厚重的特點。大盆、大罐、枕是主要産品,雲龍、雲鳳、雲雁、魚藻為常見的紋飾。

鈞窯月白釉雙耳三足爐

鈞窯月白釉雙耳三足爐底部

鈞窯月白釉雙耳三足爐,元,通高25.2cm,口徑11.5cm,足距12cm。

爐方唇,短頸,長圓腹,圜(huán音環)底,底下有內凹的臍心,下承以三乳狀足,足外撇。肩部對稱置雙耳。釉色青灰,飾紫紅色斑,釉垂流現象及“蚯蚓走泥”紋均較明顯,釉層中氣泡爆裂較多。凸棱及釉薄處呈淺褐色。內壁釉層開片較多,玻璃質感較強。 

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

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元,高25.6cm,口徑6.7cm,足徑9.5cm。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這件玉溪窯玉壺春瓶是1973年在雲南祿豐元代火葬墓中出土的實物資料。元代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松,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具有一定的活潑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準和精湛的技法。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元,高7.5cm,口徑42.9cm,足徑29cm。

盤敞口,淺腹,坦底,圈足。裏外施青釉,底部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盤心模印雲龍紋,內壁刻劃花紋。此盤器形較大,胎體厚重,釉呈青黃色,在較厚的釉層下模印的雲龍紋清晰可見,據此表明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

龍泉窯青瓷自宋代發展到元代雖然燒造地區擴大且産量巨增,但已無法燒出南宋時期的梅子青色。為彌補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龍泉窯青瓷常採用模印、貼塑、鏤雕等工藝手段作裝飾,以追求圖案美和造型美。

釉裏紅轉把杯

釉裏紅轉把杯底部

釉裏紅轉把杯,元,高10cm,口徑7.7cm,足徑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裏紅斑,並置一小圓係,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1980年,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裏紅印花塑貼蟠螭紋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轉動。由此可知,轉把高足杯應是元代高足杯的時代特徵之一。

釉裏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

釉裏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瓶底

釉裏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元,高20.5cm,口徑6.3cm,足徑6.8cm。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劃一隻野兔奔跑于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裏紅點睛,刻劃技法嫺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裏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裏紅。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除釉裏紅外,尚見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

從考古發現的實物看,目前所知紀年最早的釉裏紅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鎮元至元四年(1338年)淩氏墓出土的釉裏紅堆塑四靈蓋罐和釉裏紅堆塑樓閣式穀倉等(參見江西省博物館:《江西豐城發現元代紀年青花釉裏紅瓷器》,《文物》1981年第11期;莊萬里文化基金會:《宋元紀年青白瓷》,1998年)。由於釉裏紅瓷器燒造難度大,傳世較少,所以十分珍貴。以釉裏紅裝飾的玉壺春瓶,除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之外,還有日本大和文華館及松岡美術館收藏的釉裏紅飛鳳紋玉壺春瓶、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釉裏紅花卉紋玉壺春瓶等。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俯視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底部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元,高9.8cm,口徑28.3cm,足徑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內、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底點綴紫紅色斑塊。圈足內素胎無釉。

鈞窯月白釉塑貼蓮荷紋雙耳三足爐

鈞窯月白釉塑貼蓮荷紋雙耳三足爐底部

鈞窯月白釉塑貼蓮荷紋雙耳三足爐,元,通高24cm,口徑14.5cm,足距10cm。

爐平口,深腹,內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對稱置衝耳。裏、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無釉,鐵褐色胎,胎質細膩堅致。外壁及耳面塑貼折枝花卉紋裝飾。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俯視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元,高4.7cm,口徑21cm,足徑9.9cm。

盤呈菊瓣形,敞口,淺弧腹,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盤內點綴有四塊玫瑰紫色斑塊。

元代鈞窯瓷器釉色主要為天藍色和月白色,帶玫瑰紫色紅斑的較少。此盤造型優美,釉色鮮艷,天藍色與玫瑰紫色交相輝映,絢麗典雅,不愧是元代鈞瓷中的工細之作。

龍泉窯青釉凈瓶

龍泉窯青釉凈瓶,元,高48.2cm,口徑7.3cm。清宮舊藏。

凈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勻凈。

這種俗稱凈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軍持”是梵語“kundikā”、興都斯坦語“kundi”的音譯,也稱“君遲”、“君持”、“軍遲”、“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凈手或飯後漱口。軍持大致上可分為兩口和單口兩種類型,質地有陶瓷、金屬等。瓷質單口軍持從五代至清代皆有燒造,其基本特徵是小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頸部有輪狀出沿。

元代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凈瓶,因其外形像個“吉”字,因此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元代龍泉窯青釉凈瓶發現不少,但像這件凈瓶這樣體大且釉色精美者殊為少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