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館藏金代陶瓷欣賞(三)

發佈時間: 2018-07-02 14:58:58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盤心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盤底

定窯白釉印花博古圖菊瓣盤,金,高1.7cm,口徑14.2cm,足徑9.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菊花瓣式,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灰。盤內底模印花卉紋。

此盤造型優美,通體呈菊花瓣式,其器形與盤心花卉紋樣都是以印模一次製成,反映出定窯白瓷印花技法的時代風貌。

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

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盤心

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盤底

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金,高4cm,口徑20.4cm,足徑8.6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八瓣葵花形,淺弧腹,圈足。盤內壁有花瓣形出筋曲線與葵花口相對應。裏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釉層較薄。器外光素無紋飾,內底刻朵花,週邊一圈八花瓣形紋飾,瓣內以蓖劃紋表現葉脈。

此盤由盤中心的一朵荷花向外散射出二層花葉形紋飾,並與花瓣形口相對應,線條自然、流暢,統一中富於變化。

白釉刻乾隆禦制詩天祿流雲紋方洗

白釉刻乾隆禦制詩天祿流雲紋方洗洗心

白釉刻乾隆禦制詩天祿流雲紋方洗洗底

白釉刻乾隆禦制詩天祿流雲紋方洗,明,高5.3cm,口徑14.8cm,底徑8cm。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四方形,委角,花口,折沿,淺腹上豐下斂,腹壁凸起八棱線,將洗分為八等份。平底內凹,緣邊凸起成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微微泛灰。折沿印卷雲紋一週,口沿下刻回紋,內底印四隻姿態各異的天鹿,周圍襯以祥雲。外底刻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禦題詩《咏定窯海獸洗》:“海馬瀛羊舞浪中,扶桑想見涌曦紅。不為玩器為盂洗,淳樸猶余慕古風。”句後署“乾隆禦題”,鈐“怡情幾暇”、“得佳趣”印章款。

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枕底

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金,高13.2cm,長31.0cm,寬22.0cm。

枕面四週以黑彩隨枕形勾邊,邊框內以黑彩題寫行草體詩文:“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枕的周壁以黑彩描繪卷草紋。經與窯址調查和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對比研究,可以確定這件瓷枕係金代河北磁縣觀臺窯燒造。

金代磁州窯瓷枕大量使用民間文人創作的詩歌進行裝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除了此枕以外,尚見有題寫“一架青黃瓜,滿圓白黑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長江風送客,孤館雨留人”者。

黑釉剔花小口瓶

黑釉剔花小口瓶瓶底

黑釉剔花小口瓶,金,高24cm,口徑4.3cm,足徑11.5cm。

瓶小口外折,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體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體運用剔刻裝飾技法,肩部為一週變形菊瓣紋,腹部裝飾四組錢形開光,開光內各剔刻出折枝花葉。

此瓶線條簡練,紋飾粗獷豪放,黑亮的釉面與褐色的胎體形成對比,別具韻味。此瓶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天鎮縣夏家溝。底部墨書“郭舍住店”四字。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心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底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碗內菱形開光內刻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一頭水牛前腿直立,後腿彎曲而跪,頭部昂起,口微張。水牛周圍及開光之外刻以花草紋飾。

此碗釉色瑩潤如玉,刻花刀法流暢犀利,構圖簡潔明快,是耀州窯的一件優秀之作。

碗心中的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過考證應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説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圖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治下的漢族百姓對戰亂帶來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

褐釉彩繪虎形枕

褐釉彩繪虎形枕另面

褐釉彩繪虎形枕枕底

褐釉彩繪虎形枕,金,高10.7cm,長35.6cm,寬14cm。

枕呈臥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為地,以黑彩繪蘆塘秋禽圖,殘荷兩枝,蘆葦數莖,水草遊鴨,大雁南飛,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虎身為枕身,在黃釉下以黑彩描繪模倣虎皮斑紋。

傳世的此類虎形枕主要為河北磁州窯、河南禹縣扒村窯、山西長治窯生産,風格較為接近。虎頭有左向與右向之分,黃釉色有深有淺,枕面多為腰圓形。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書“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為此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了依據。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俯視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款識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長29cm,寬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間微凹,通體白地黑花彩繪。枕面中心繪駿馬疾馳,馬兒四蹄飛揚,尾巴翹起,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邊用黑彩描繪寬、窄邊線各一週。枕側面繪卷枝紋,底部素白無釉,戳印陽文“張家造”作坊標記。

宋、金、元時期瓷枕品種多樣,形式紛繁,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以隨葬。其中磁州窯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紋飾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裝飾手法採用繪、刻、印、劃、剔、鏤等,特別是白地繪黑彩,運用豪放的筆法,嫺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揮灑自如,將繪畫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瓷枕裝飾上,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寥寥數筆,把馬戲表演中的精彩瞬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定窯白釉剔花卷草紋長方枕

定窯白釉剔花卷草紋長方枕,金,高10.5cm,長25.5cm,寬11.8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長方形,枕面四邊出檐,中部稍凹,兩端翹起。邊墻豎直,平底。枕面剔刻卷草紋。

卷草紋是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圖案為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構圖似纏枝紋,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兩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卷草紋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忍冬紋,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表現技法有刻劃、彩繪等。元、明、清三代均很流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