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北宋陶瓷欣賞(五)
發佈時間: 2018-06-21 14:27:44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鈞窯天藍釉碗
鈞窯天藍釉碗俯視
鈞窯天藍釉碗底部
鈞窯天藍釉碗,北宋,高7.9cm,口徑18.9cm,足徑5.7cm。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
此碗圈足處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黃銅色。清代乾隆皇帝禦制詩《題鈞窯碗》,其中有“圍匡底用以銅鎖,口足原看似鐵堅”句,描述的正是這種似銅鐵色的圈足。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俯視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底部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北宋,高4.5cm,口徑13.1cm,足徑4cm。
碗斂口,外口沿下有一週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無釉,通體月白釉紫紅斑裝飾。造型古樸端莊。
宋代鈞釉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深的稱為天藍,較淡的稱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釉。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耳葫蘆瓶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耳葫蘆瓶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耳葫蘆瓶,北宋—金,高15.8cm,口徑2.8cm,足徑5cm。
瓶呈葫蘆形。小口,束頸,圓腹,圈足,頸置雙環耳。通體施天藍色釉,頸肩處飾數條淡紫紅色斑塊。
此瓶胎體厚重,胎質堅致,釉質瑩潤。釉面所飾流淌狀的斑塊似天際的晚霞,頗為絢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俯視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徑14cm,足徑4.4cm。
碗斂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質地堅致。裏、外施天藍色釉,上有紫紅斑,勻凈光潤。
鈞窯始燒于北宋,金、元時期延續燒造。其技術特徵是在釉裏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彩的窯變釉。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藍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層肥厚潤澤。鈞窯係瓷器的燒造地點很廣,河南的禹縣、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的磁縣等都有燒造。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爐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爐底部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爐,北宋—金,高6.8cm,口徑7.4cm,足距3cm。
爐敞口,折沿,短頸,鼓腹,平底下承以三個乳足。裏、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飾大片的紫紅色斑塊,頗似天邊的燦爛雲霞,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鈞窯月白釉梅瓶
鈞窯月白釉梅瓶,北宋,高29cm,口徑4.8cm,足徑7.5cm。
瓶唇口,短頸,溜肩,弧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月白色釉,近足處無釉。
梅瓶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見於唐代,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態飽滿,釉厚而潤澤,堪稱宋代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梅瓶的式樣在《飲流齋説瓷》中有專門描述:“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鈞窯天藍釉盞托
鈞窯天藍釉盞托俯視
鈞窯天藍釉盞托底部
鈞窯天藍釉盞托,北宋,高5.6cm,口徑5.9cm,底徑4cm。
盞與托連燒,圓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體施天藍色釉。
盞托又稱茶托子,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盞燙手,最早見於唐代。據唐代《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燙指,以碟子乘之……人人為便。”其後開始不斷出現各種材質與形狀的盞托。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俯視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底部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北宋,高5cm,口橫17.4cm,口縱13.8cm。
花盆托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淺腹,底下承以四個雲頭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裏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邊均釉呈醬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層比其他的官鈞窯産品稍薄。外底有一週支燒釘痕,並刻有數目字“八”,表明這件器物為同套器物中較小者。
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變化,使得原本單一的造型顯得多姿多彩,體現了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準。此件海棠式花盆托應與刻有相同數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鈞窯裏天藍外玫瑰紫釉折腰盤
鈞窯裏天藍外玫瑰紫釉折腰盤俯視
鈞窯裏天藍外玫瑰紫釉折腰盤底部
鈞窯裏天藍外玫瑰紫釉折腰盤,北宋,高3.6cm,口徑17.6cm,足徑6.4cm。
盤撇口,淺弧腹,折腰,圈足。裏施天藍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
此盤釉層肥厚,釉色光亮絢麗,造型別致,做工考究,屬於民間鈞窯燒造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