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文氣靈動的紫砂名器

發佈時間: 2018-06-19 14:53:49   |  來源: 北京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原標題:文氣靈動的紫砂名器

紫砂筆筒楊鳳年(清)

爐鈞釉蓮子壺徐飛龍(清)

漢君壺俞國良(清)

穿越數百年時光隧道,紫砂器帶著氤氳繚繞的文人氣息款款而來,氣韻靈動,媲美金玉。

從明清紫砂壺的造型中可以看出,文人雅士的參與無疑給紫砂壺涂上了濃重的文化色彩,極大地拓展深化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

俞國良是清末民初的制壺名手,曾為兩廣總督端方造壺,經典款式有“漢君壺”“乳鼎壺”“白泥大壺”,歷來被視為紫砂珍品。1932年,俞國良的“傳爐壺”獲得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優秀獎。

我收藏的俞國良漢君壺,器型與曼生扁壺相倣,後經藝人不斷改進,至清末時基本定型為平蓋漢君壺。壺身扁圓,大口斜肩,直臂腹,腹以下又斜收,蓋採用虛嵌式結構,呈圓弧形凸起,橋型鈕,作品整體感強,自然舒暢,嘴、把、橋鈕方中圓渾,嵌蓋圓穹與唇合體,微細中見神韻。

壺腹篆刻落款“東溪”,為清末紫砂刻陶名家趙松亭刻。他精刻的紫砂陶藝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在造型上力求完美大氣,頗受文人雅士的鍾愛。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趙松亭駕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樣遊刃有餘。如此合作之壺,實屬難得。

徐飛龍是清雍正時期著名紫砂制壺大師,以漢方壺傳世,為清代十大紫砂名家之一。他製作的蓮子壺體近圓形,蓋口兩端均做圓唇,相互緊密切合。壺蓋中部上隆,呈半圓形,中心設圓鈕,壺身為圓弧,底部內收,兩側分出流嘴執把。“蓮子”家族造型各異,形態不一,也應驗了佛家的“蓮由心生,心生萬象”。這種“蓮子”造型源於明朝崇禎年間的“蓮子罐”,當時的造型是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到後來由古樸敦厚演變為清秀俏麗,蓋子盈起,上加珠鈕,略顯高聳;一彎小流出於壺肩,輕巧嬌嬈,壺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狀,亭亭玉立之姿。隨著“蓮子”越來越受大眾喜愛,便被工藝師隨意“打扮”,就有了後來的如意蓮子、平蓋蓮子及牛蓋蓮子等。

我收藏有一把徐飛龍製作的爐鈞釉蓮子壺,通體以藍色釉料為主,呈現出清代中期流行樣式。爐鈞,宜興當地稱畫彩釉、滿釉,創始於清雍正,一度盛行于嘉道。彩釉裝飾是在燒過的紫砂壺上用釉彩繪或滿身挂釉,二次燒成的一種裝飾方法。這種工藝無疑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藝的影響。

此件蓮子壺造型敦秀柔美,典雅端莊,紫砂內胎再配以爐鈞釉裝飾其上,釉彩清幽。整器儒雅大氣,讓人愛不釋手,是壺藝收藏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在我收藏的近百件紫砂壺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一件楊鳳年的竹段紫砂筆筒。楊鳳年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係楊彭年之妹。

這件紫砂筆筒製作完全採用寫實的技法,以本山綠泥為材料,外表由不同的圓竹節、半圓竹節和竹片環列成型。挺拔的竹節、光潤的竹皮、破損的竹端、顯露的竹筋、稚嫩的竹芽、蟲蛀“蚓痕”、竹子隔層的皴裂、鋸鮮竹片時留下的“錯位”痕跡,甚至連竹背面霉變的白斑都做得細膩逼真,活靈活現。

楊鳳年制壺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清代最有名望的制壺女藝人。她的傳世作品較多,尤以製作“竹段壺”和“竹段筆筒”名聲大振,蜚聲清代紫砂藝壇。此件竹段筆筒落陽文楷書方印,印文為“清西泠捌家覓鳳年竹段道光年制”,字跡工整秀麗。作為紫砂名家與西泠八家交往合作的見證,堪稱彌足珍貴。(向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