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無償獻血量19年增長5倍 我國血液安全供應居全球前列

發佈時間: 2018-06-13 15:05:02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國網新聞6月13日訊(記者 董小迪) 2018年1-5月,我國無償獻血達596.5萬人次,採血量2065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和5.2%,其中機採血小板達43.8萬人次,採血量71.3萬治療量,較2017年同期分別增長7.6%和10%。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12日在北京表示:“今年是我國《獻血法》實施20週年,近年來,我們堅持‘開源、節流、保安全’,實現了依法治理水準、血液供應水準、血液安全水準、合理用血水準‘四提升’。”

2018年6月12日,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採集到的血袋。中國網記者 董小迪 攝

建立覆蓋城鄉血站服務體系獻血量19年增長5倍多

1998年我國正式實施《獻血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近20年來,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從1998年的32.8萬上升到2017年的1459萬;獻血量從1998年的800噸提高到2017年的4956噸,增長了5倍多。

周長強介紹,近年來,各級政府已建起了覆蓋城鄉的血站服務體系。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設置血液中心32個,中心血站321個,中心血庫99個;固定採血點1380個,比2012年增長41.3%。

“目前,我國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血液安全和臨床合理用血水準,爭取到2020年獻血率達到15/千人口,臨床用血100%來自於自願無償獻血。”周長強説。

血站核酸檢測全覆蓋重點傳染病輸血傳播已基本阻斷

作為關係國家安全的稀有資源,血液安全水準一直備受關注,血液篩查檢測成為血液安全供應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血液檢測主要包括轉氨酶、B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核酸檢測,並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一些大型血液中心基本實現了血液檢測和製備加工的自動化。

2011年起我國推行核酸檢測,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核酸檢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分別縮短了約50%、82%和20%。

“今年4月,西藏自治區血液中心獨立開展血液核酸檢測,我國實現血站核酸檢測全覆蓋,這在全世界只有24%的國家開展,”周長強指出,“我國已建立覆蓋採供血全過程的血液品質管理體系,基本阻斷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經輸血途徑傳播。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中國血液安全供應水準位居全球前列。”

2018年6月12日,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無償獻血者正在機採。中國網記者 董小迪 攝

各地無償獻血激勵機制完善已有82萬人獲表彰

為激勵公眾參與無償獻血,我國建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制度,每兩年對獻血量累計達到4000毫升以上的無償獻血者進行表彰。截至目前,已有82萬人次獲得該獎,今年開展的2016到2017年無償獻血表彰預計將有約39萬人次。

周長強介紹,《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享無償用血權利,上海、江蘇、廣東等地規定獻血者可以優先用血,配偶和直系親屬也根據各地規定享受相應用血優惠政策。

此外,多地還出臺激勵措施,如江蘇、浙江規定獲得我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的獻血者可享三免政策,免公交車票,免政府辦的公園門票,免醫院掛號費;雲南昆明設立無償獻血愛心助學獎基金,資助熱愛公益事業的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下一步,我們要提升對獻血者的服務,增加、合理佈局獻血點,改善服務流程,增加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舒適感;簡化血費報銷流程,提高獻血者的滿意度。”周長強表示。

血液利用率不斷提高手術臺均用血下降30%

在提高血液利用率方面,我國採取了血液製備、建立血液應急調配機制、強化臨床合理用血等多項措施。近5年來,我國出院患者每人平均用血量、手術臺均用血量分別降低20%和30%、自體血回輸比例增長30%,節約了大量血液資源。

周長強透露,雖然我國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但這是一種“緊平衡”狀態。人口老齡化,二孩政策帶來的大齡高危産婦數量增加,醫療保障水準提高帶來的醫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等,對血液供應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我們將開展以單病種為基礎的臨床用血合理評價工作,實現外科手術用血最小化、臨床用血精準化和品質效益最大化;指導醫療機構開展患者血液管理,針對高危孕産婦、血液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建立個體化治療方案;指導血站提供適宜的血液品種,包括適於兒童治療的小包裝血液;提升無償獻血服務水準,擴大固定獻血者規模,確保‘淡季’血液保障。” 周長強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