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館藏宋代瓷器欣賞(三)

發佈時間: 2018-05-30 13:57:16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白釉剔花花卉紋枕,宋,高11cm,面橫25cm,面縱22cm,底橫21cm,底縱16cm。

枕呈腰圓形,施釉至近底處。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後部略高,以利於頭部枕臥。枕面剔刻出四花一葉,呈錢形分佈。枕側光素無紋,背部有一孔。素底無釉。

白釉剔花工藝是先在胎上施白色化粧土,刻出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地子剔去,露出胎色,外再施透明釉,胎色與化粧土色對比鮮明,紋飾也更加突出醒目。

三彩剔劃花兔紋枕,宋,高10.5cm,面橫36.8cm,面縱17cm,底橫36cm,底縱14.5cm。

枕略呈扇形,枕面邊緣刻劃花葉紋,中心為復線長方框,內有一花瓣形開光,開光內刻劃黃兔、綠草、白色的土地。開光外為黃色剔花卷枝紋。施釉至枕側一半處,釉邊沿飾復線裝飾。枕背面有一圓形通氣孔。素底。

此枕主題紋飾更加突出,設色淡雅清新。

從現存實物資料看,宋代大多數三彩枕以綠色為基調,輔以黃、白、褐等色,幾乎不見藍色,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紋飾主要有人物、花鳥、動物等。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宋,高39.4cm,口徑3cm,足徑9cm。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頸,溜肩,瘦長腹。通體繪有黑彩紋飾。肩部繪雙層蓮瓣紋與朵花紋各一週,腹部繪主題紋飾纏枝花卉,花瓣肥大,花葉纖細捲曲。畫面雖然滿密,但花、葉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繪朵花與上仰蓮瓣紋,與肩部紋飾相呼應。各層紋飾之間以弦紋相隔。

磁州窯中白地黑花裝飾的瓷器,最能體現出民窯那種粗獷豪放、雄健渾厚的藝術風格,人們習慣上將這種風格稱作“磁州窯型”。它最基本的特徵,是在白度不高且比較粗糙的胎體上施一層化粧土,以達到粗瓷細作的效果,然後在這層化粧土上施用各種裝飾手法,因而形成了磁州窯特有的風格。

白地黑花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裝飾效果類似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其紋飾均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嬰戲、動物、詩、詞、曲、對聯、警句等,內容豐富。紋飾繪畫用筆簡練,線條明快,圖案結構自由,帶有繪畫性的構圖則表現故事和傳説的情節。所描繪的人物活動、飛翔的群雁、游動自由的魚、水中搖擺的水草,以及畫中題詩等都形式自如活潑,富於生活氣息。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徑4.6cm,足徑9.6cm。

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器裏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準。

據考古資料分析,景德鎮窯五代時始燒青瓷和白瓷,質地較為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以質地精良、産量巨大嶄露頭角。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於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由於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産體系。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高25.2cm,口徑6.2cm,足徑6cm。

瓶倣玉琮(cóng音從)造型,口底徑度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以凸起橫豎線紋裝飾。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亮,開細碎片紋。

琮式瓶始出於南宋,宋代盛行倣古之風,這種瓶式係倣照周代玉琮外型並加以變化而成。明代石灣窯多産此類瓶,清代景德鎮也有燒造,但仍以宋代龍泉窯製品為最佳。

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宋,高31.5cm,口徑10cm,足徑11.7cm。

瓶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頸部凸起弦紋4道,兩側對稱置雙耳。腹部陰刻弦紋2道。裏外滿釉,釉色青翠,釉層凝厚,足邊無釉。

此瓶耳呈圓管狀,俗稱“貫耳”。器形倣照古代青銅器中壺的式樣製作,瓶體碩大,器形古樸端莊,為當時龍泉青瓷中的名貴作品。

龍泉窯瓷器造型豐富多樣,如日常生活中的盤、碗、洗、爐,文具中的筆筒、筆架、水盂以及塑像、陳設品、文玩器物等應有盡有。其中尤以倣商周青銅器的鬲(音lì)式爐、倣玉器的琮(音cóng)式瓶和倣漢代銅壺等器物最為精緻。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宋,高9.3cm,口徑14.5cm,足徑5.5cm,足距7.9cm。

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雲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通體施梅子青釉。

此器造型古樸大方,以釉色取勝,梅子青釉勝於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

爐是由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演變而成,多用作禮器。瓷爐最早始於東吳,宋以前常見的是托爐,宋代開始流行三足爐。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7.0cm,口徑6.7cm,足徑7.6cm。

瓶盤口,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裏、外及足內滿施青釉,底邊無釉,凸棱處釉薄,映出白色胎骨。

此瓶既無精美繁複的雕飾,也無艷彩濃抹的圖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純凈俏麗,風格之敦厚,顯示出迷人的藝術魅力。它的釉為粉青釉,其色澤和質地之美,代表了我國歷史上青釉燒制的最高水準。

龍泉窯瓷器造型豐富多樣,如日常生活中的盤、碗、洗、爐,文具中的筆筒、筆架、水盂以及塑像、陳設品、文玩器物等應有盡有。其中尤以倣商周青銅器的鬲(lì音力)式爐、倣玉器的琮式瓶和倣漢代銅壺等器物最為精緻。在裝飾方面,由於南宋龍泉窯青瓷釉層厚而失透,北宋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堆塑和浮雕為裝飾手段則應運而生,産生了獨具特色的龍鳳、雙魚、蓮瓣、人物紋等具有立體感的紋樣,進一步加強了裝飾藝術的美感。

龍泉青瓷的成就,與制瓷匠師掌握先進的燒造工藝是分不開的。南宋時期龍泉窯以石灰鹼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鹼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燒成時不易流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為著名。梅子青釉的釉層厚達1.5毫米以上,釉色青翠,光澤柔和。美玉般渾然一體的釉色,配之以硃砂底足和利用釉汁流動在器皿轉折處呈現的釉色濃淡的變化,更增添了其秀麗雅致的風采。

耀州窯青釉印花童子玩蓮紋碗,宋,高4.5cm,口徑14.3cm,足徑3.3cm。

碗撇口,深弧腹,矮圈足,足底沾窯渣。通體施青釉。碗內印蓮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別手持蓮花一枝,身體呈不同的姿勢作嬉戲狀。

此碗嬰戲紋飾抓住了孩童體態的主要特點,用洗練的輪廓線將其五官的稚氣和胖乎乎的體形生動地刻畫出來。

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題材豐富多樣,植物、動物、人物及宗教題材應有盡有。人物題材以嬰戲紋較為多見,赤裸身軀的孩童,有的戲于花葉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樹折花,有的馴鹿趕鴨,有的抱球採蓮,不拘一格。

耀州窯遺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陰刻的花紋因反覆使用而磨損,從而證明了這一裝飾手法在當時曾大量使用。

汝窯天青釉盤,宋,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因採用“裹足支燒”,因此外底留有3個細小支釘痕。

這件汝窯青瓷盤釉質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

宋代汝窯青瓷儘管在色調上深淺不一,但都離不開“淡天青”這個基本色調。這種冷暖適中的色調以其素雅清逸,適應了北宋時期上層社會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審美情趣,使汝瓷成為宋代諸瓷之首,並一直受寵于宮中。

琉璃廠窯黃褐釉彩繪雙魚紋盆,宋,高12.5cm,口徑46cm,底徑29.5cm。

盆敞口,寬邊,卷沿,淺身,腹壁斜收,平底。胎體厚重。通體施黃褐色釉。盆裏心繪綠色雙遊魚,魚身刻劃鱗片,四週襯以水草。

這件器物係四川華陽琉璃廠窯製品,該窯善制黃、綠釉瓷器,刻、劃花紋生動,工藝簡樸,獨具一格。

定窯醬釉蓋碗,宋,通高6cm,口徑12cm,足徑5.3cm。

碗直口,深腹,圈足。蓋頂置瓜蒂形紐。通體施醬色釉,碗口沿及圈足無釉,露胎處呈白色。

宋代定窯除以燒造白釉瓷器著稱外,其黑釉、醬釉瓷器也相當精美,俗稱“黑定”、“紫定”。與定窯白釉瓷器相比,這些器物燒造數量較少,因此更顯珍貴。

這種形制的蓋碗,在宋代北方各窯場普遍燒造,以河南、河北兩省居多,除醬釉品種外還見有白釉、青釉器物。這些器物一般無紋飾,也有個別以刻劃蓮瓣紋裝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