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呂成龍談瑞典藏中國清代外銷瓷

發佈時間: 2018-05-28 10:59:41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粉彩描金徽章紋盤(陶瓷) 清雍正 哥德堡市博物館藏

粉彩描金徽章紋盤(陶瓷)清雍正哥德堡市博物館藏

原標題:瑞典藏中國清代外銷瓷

瑞典收藏的中國清代外銷瓷數量很大,其中以哥德堡市博物館和西方古董公司的藏品最為豐厚,它們分屬市立博物館和私人公司。哥德堡市博物館設在瑞典東印度公司原來的建築物(建於1750-1762年)裏,該建築物坐落在哥德堡市內運河的岸邊,堪稱哥德堡市老城區最壯觀、最豪華的建築物。自17世紀以來,歐洲的一些國家相繼成立由政府授權與東方進行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例如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等。有學者統計過,在1732年至1765年的34年間,瑞典東印度公司曾58次派商船前往中國廣州進行貿易,平均每年1.7次。因此,瑞典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貿易對像是廣州。冬季時從瑞典哥德堡起航,大約于第二年農曆十月以前抵達廣州,通常是停泊在黃埔古港。

瑞典商人在廣州逗留期間,一方面通過十三行裏的行商出售帶來的貨物;另一方面,還要對商船進行整修、補給。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置辦中國貨物,主要是茶葉、絲綢、瓷器、藤編織品等。到了翌年的3月前後,由廣州啟程返航,于7、8月前後返抵哥德堡。整個航行大約需要1年半左右的時間。

在瑞典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中,瓷器佔有重要地位。瑞典東印度公司派出的第一艘商船從中國載回的貨物,曾于翌年在哥德堡市被拍賣,共有43萬件瓷器被拍賣,主要是青花茶具、咖啡具等,另外還有大約164噸茶葉和大量絲織品被拍賣,拍賣總收入約90萬瑞元,其中瓷器一項幾乎佔整個拍賣收入的一半,有人由此推算,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132次派商船赴東方的航行中,大約從中國進口了5000萬件瓷器。由於瑞典本國市場太小,無法消費如此多的瓷器,致使這些瓷器中的大部分不得不被再轉手出口到歐洲其他國家。

至於瑞典東印度公司所進口中國瓷器的品種,早期和晚期還是有差別的。從1745年沉沒的“哥德堡號”商船打撈出水的瓷器看,早期進口瓷器大都是或多或少裝飾中國圖案的青花瓷器,有些盤、碗的內部繪青花紋飾外壁則施醬色釉。後來進口的瓷器大都以粉彩或藍彩描金裝飾,而且一般都是按照歐洲人定貨要求而特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各種紋章瓷,亦稱“徽章瓷”。係指歐洲各國在中國定燒的繪有王室、貴族、軍團、都市、公司、團體等徽標和甲胄等圖案的瓷器。據統計,僅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外銷瓷中,大約就有4000種徽章。18世紀,歐洲人通過瑞典東印度公司定制的紋章瓷大約有300種,其中包括一些在瑞典活動的英國貴族定制的,例如繪有科林·坎貝爾和克羅馬蒂的約翰·麥肯齊甲胄的紋章瓷,以及繪有戴德·卡梅吉和羅斯家族族徽的紋章瓷。在大多數情況下,定制紋章瓷的人或多或少都與東印度公司有關聯。

早期紋章瓷的特點是將大而勻稱的甲胄畫在中間位置,周邊環繞中國紋飾。有些徽章是由當時瑞典兩位著名藝術家設計的,他們是克裏斯琴·普雷奇和瓊·埃裏克·裏恩。後來甲胄類紋章不再被裝飾在顯著位置,而是附屬於其他裝飾,在盤子上只是被謹慎地裝飾在口邊,以適應當時的審美趣味。

另一類徽章是拼合文字,例如格裏普斯·霍爾姆、利斯伯格、古爾布林格等,其中繪有王室機構格裏普斯·霍爾姆城堡徽章的食具是瑞典歷史上著名的徽章瓷,每件瓷器都在藍色的圓地上描繪瑞典王國的徽章——三頂金色的皇冠,器物上還有用金彩書寫的城堡名字的大寫英文字母,這種食具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經理送給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的禮物。1776年瑞典東印度公司曾為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加冕禮而在中國定制了一套紋章瓷,以供國王用作贈送其親友的禮物,食具的外底寫有“1776”,徽章上寫有“D.19Aug1772”,其意思是1776年定燒,用以紀念1772年8月19日的一次沒有流血的革命。

清代的外銷瓷除了徽章瓷以外,另外還有三類,即繪人物的(包括神話、宗教、風俗等題材)、繪船舶圖的和繪花卉的。

清代外銷瓷的白瓷胎一般産自景德鎮,運到廣州後,在廣州的河南工廠裏完成彩繪和彩燒。正如民國時期劉子芬撰《竹園陶説》所説:“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趨廣州。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粵垣,另雇工匠倣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現海珠區),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廣彩’等名稱。此種瓷品始於乾隆,盛于嘉、道,今日粵中出售之饒瓷尚有于粵垣加彩者。”在廣州的中國商人甚至為了便於外商訂貨,曾專門製作過樣品瓷盤,這種瓷盤的周邊繪有四種不同的圖案,以便外商指定其所中意的。美國旅行者威廉·希基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瓷器加工廠後,曾描述説:“在一間長廊裏,約200名工人正忙著往瓷器上描繪圖案,並敷以各種色彩,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當時這種工場竟有100多個,充分説明外銷瓷數量之大。

中國陶瓷銷往歐洲以後,曾對歐洲陶瓷産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外銷瓷的刺激下,15世紀以來,義大利、荷蘭、法國、德國、瑞典、奧地利等國紛紛建立陶瓷工廠,這些陶瓷廠在模倣中國陶瓷的基礎上,燒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産品,將世界陶瓷百花園裝點得絢麗多姿。中國陶瓷在對海外産生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有的模倣國外藝術品的造型,有的模倣國外藝術品的圖案,豐富了中國陶瓷的內涵。

人類文化憑藉各地域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才得以不斷發展。由於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具有耐腐蝕的特徵,即使經歷漫長的歲月,也可以不變質、不變色。因此,通過陶瓷器可以深入了解人類文化交流史。日本著名學者三上次男先生曾將唐代以來中國陶瓷銷往亞非地區所經過的海上通道稱作“陶瓷之路”,中、瑞兩國間的陶瓷貿易和友好交流堪稱“陶瓷之路”上的一個光輝篇章。(作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呂成龍,文章摘自故宮博物院編《瑞典藏中國陶瓷》)

紫砂胎粉彩開光花卉紋壺(陶瓷) 清乾隆  哥德堡市博物館藏

紫砂胎粉彩開光花卉紋壺(陶瓷)清乾隆哥德堡市博物館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