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劉坤庭:與陶泥窯火為伍 擔技藝傳承之重

發佈時間: 2018-05-24 11:08:59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劉坤庭在工作室內製作陶瓷 王驍金龍攝

在日前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長沙銅官窯燒制技藝傳承人劉坤庭名列其中。作為“泥人劉”第三代傳人,劉坤庭從事這項技藝已超過半個世紀。

“做窯打豆腐,一輩子不能稱老師傅”

劉坤庭的“泥人劉”陶藝工作室坐落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的一個小巷中,在這裡,數不清的精美瓷器被塑造成型、燒制出爐。

“製作一件銅官窯陶瓷至少需要黏土、沙土、潮泥、底土等6種原材料配比,經過煉泥、拉坯成型、捏塑、繪彩、上釉等10多道細緻繁瑣的工序,最高1280度的高溫燒制,至少耗時10多天才能完成。”劉坤庭介紹説。

每每聽説有新的泥礦,劉坤庭總要親自驅車前往,仔細勘探。“選好泥是做好陶的前提,各地出土的泥質不同,很容易導致材料配比出現問題。”劉坤庭説。

陶瓷進窯時擺放的位置也大有講究。劉坤庭介紹,不同的位置,窯火溫度不同,而且每個窯爐不同位置的火焰溫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受到天氣、風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劉坤庭常説:“做窯打豆腐,一輩子不能稱老師傅。”因為即使再“老”的師傅,也不能確保每件作品都成功,任何一道工序稍有偏差,都會前功盡棄。因此,在劉坤庭看來,“開窯門”是制陶過程中最艱難的環節。“窯爐燒好後,總想迫不及待地打開看看,但開早了陶瓷就容易炸裂,必須守到窯爐前,等到爐內溫度降到300度以下才能開啟,這個想開又不敢開的過程十分煎熬。”劉坤庭説,“開窯門就像擲硬幣,結果永遠是未知的,一旦發現自己耗費大量心血的作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那種心情真的難以言喻。”

“希望銅官窯陶瓷更好地融入生活”

在不久前閉幕的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上,劉坤庭的一組表現漁歌場景的陶瓷作品以8萬多元的價格售出。劉坤庭介紹,自己比較擅長陶瓷雕塑,創作過的最滿意的一組作品《童趣》即是人物雕塑,是5個正在玩捉迷藏的孩童的形象。

劉坤庭受祖父的熏陶,幼年便開始接觸陶藝,15歲跟隨祖父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雕塑工作。“爺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我用泥搓‘雞蛋’,算來我應該搓過上千枚‘雞蛋’,這為我後來的陶瓷雕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坤庭説。

近年來,劉坤庭在傳承銅官窯陶瓷傳統燒制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諸多新的創意。他介紹,通過多次試驗,他將原有的陶土重新進行科學配置,使陶土收縮率減小、穩定性提高,做出來的茶壺密合度更好,能呈現出更多的花樣,可以在壺身刻畫裂紋、壺蓋上添加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等,使其看起來更具藝術感。

“我現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發上,希望推動銅官窯陶瓷從收藏器向實用器的轉變。”劉坤庭介紹,“我們和安化黑茶合作,打造了一批用於黑茶包裝的銅官窯陶瓷罐,很受歡迎。”除了茶器,劉坤庭還在逐步探索將銅官窯陶瓷和湘繡、銀器相結合,還創作了一批兒童玩具、穿戴飾品,讓銅官窯陶瓷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我想讓更多孩子愛上這項非遺技藝”

來自株洲醴陵市的年輕小夥劉自祥跟隨劉坤庭學藝已近一年。“我覺得做陶瓷很有意思,既動手又動腦,看著一件件作品在自己手中成型很有成就感。”劉自祥説。

據劉坤庭介紹,數十年來,他已培養了200多名學徒,其中,正式向他拜師學藝的徒弟有6人,最長的已跟隨他學藝20多年,他們中很多人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如何實現技藝的有效傳承,使年輕人沉下心來學習,一直是困擾劉坤庭的難題。“最初,我帶徒弟也像當年爺爺帶我一樣,從最簡單的基本功開始。但由於耗時太長,很多學徒學了一段時間後看不到成果,就沉不下心繼續學了。”劉坤庭説。於是,他不得不改變傳承方式,探索琢磨更簡單有效的辦法。

為了使更多孩子和年輕人熱愛陶瓷燒制這項傳統技藝,劉坤庭將自己的工作室打造成一個實習基地,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公益性質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銅官窯的魅力。目前,這項活動已連續開展了5年,每年接待學生1萬多人。“我希望長沙銅官窯陶瓷燒制技藝能走進校園,步入課堂,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這項非遺技藝。”劉坤庭説。(張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