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他在,是咱村的福氣”(最美基層幹部)
——記河北承德灤平縣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
發佈時間: 2018-05-21 11:02:20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范振喜(左一)在了解村裏老人的生活情況。資料照片
河北承德市灤平縣周臺子村,雖地處深山,卻是一個村集體擁有十幾億元資産、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1.3萬元的富裕村。
“這一切,多虧了振喜!”村民口中的“振喜”就是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他帶領村民發展集體經濟,讓這個一度窮、散、亂的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
狠下決心,收拾“爛攤子”
1987年,年僅25歲的轉業軍人范振喜被推選為周臺子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周臺子村一貧如洗,村委會只剩一張瘸腿的桌子、一部搖把電話和一張破土炕,還欠了8萬元外債。村裏打架告狀的不斷,村支書沒人願意幹。
“咱可別蹚這渾水。”妻子劉立華勸他。
“你一個毛孩子能幹啥?”父親也在一旁幫腔。
年輕的范振喜陷入糾結,一位年長的鄉鎮幹部的話鼓舞了他:振喜這孩子是個“立得住”的人,他能把村子治好……范振喜決定挑起這個擔子。
一上任,范振喜就召開村黨支部會議。他了解到當時村裏矛盾主要集中在賬目混亂、成材樹木亂砍盜伐等,於是決定從這幾件事著手。
分田到戶時,村集體的牛馬車具、犁鋤锨鎬,都作價賣給了村民。本該一手交錢一手拿物,有些村民卻領了東西不付錢。時間一長,欠賬的想賴賬,交了錢和沒買的都覺得吃了虧,矛盾由此而生。范振喜和班子成員分組包片,逐戶清欠。
有一個欠款大戶,范振喜去了三次也沒把欠款收上來。第四次去,對方還想打人。范振喜急了,出門鑽進牛棚牽起牛韁繩:“我不當這個支書行,但你不還賬就得拿物頂,誰也甭想佔集體便宜!”看到范振喜不怕橫,這戶村民最終服軟交了錢。
3個月後,陳年老賬全部清理完畢,村子外債由此還清。
制止成材樹木亂砍盜伐時,范振喜一個本家侄子偷砍了10棵樹,懇請他網開一面,把樹退回不再處罰。范振喜卻堅持按村規辦,照章罰了款。
三次抉擇,改變窮村子
治完亂,范振喜開始著手治窮,村集體經濟成為首要突破口。
村裏有六七個零散的礦點,都被個人佔著,也不給村裏交承包費。范振喜的二哥范振禮就是村裏的開礦大戶之一。范振喜決定拿二哥“開刀”,收回礦點歸集體管理。
“我沒你這個兄弟!”范振禮大怒。
“你多掙錢只是咱家的福,可大夥兒把我推到支書這個位置上,我就得為全村人謀福。”范振喜一次次往他家跑。
面對范振喜的執著,二哥最終交出了礦點,改由村裏統一管理。其他礦點見范振喜秉公辦事,也都主動完善合同,理順了承包關係。
收礦使村集體獲得了發展的“第一桶金”,為後來栽果樹等奠定了基礎。
2004年,坐落在周臺子村的國有企業啟星礦業改制,不少人建議范振喜以個人名義買下來,每年至少有幾千萬元純利潤。但這也是村集體經濟獲得大發展的一個難得機會。
范振喜毅然選擇後者。通過改善經營,2010年周臺子村年生産總值超4億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到了2013年,周臺子村鐵礦年産值近3億元,范振喜卻做出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把礦賣掉!
那時鋼鐵行業還未進入“寒冬”,但范振喜敏銳地意識到,單純靠鐵礦業,發展難以持久。他一次次組織村民代表大會,梳理村子的發展脈絡。
最終,經村民表決同意,鐵礦以3.6億元的價格成功拍賣。靠著這筆收入,周臺子村開展多元投資,現在每年穩定收入在1500萬元以上。
科學發展,奔向好日子
按灤平縣1995年出臺的有關規定,這些年范振喜應得的提成有很多,可他一分錢都沒有拿,全部歸了村集體。
2005年冬天,周臺子村黨組織換屆選舉,范振喜心梗發作住進了醫院,但還是全票獲得連任。“有他在,是咱村的福氣!”周臺子村劉玉蘭老人説。
在范振喜帶領下,周臺子村先後投資興建了鋼結構廠、塑鋼廠等,村集體和私營企業發展到20余家,各種運輸車輛300多臺……
這些年,范振喜一直琢磨著怎樣加快“二次創業”。近兩年,周臺子村提出建設“冀北新農村,和諧周臺子”的目標,計劃到2020年末,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在1萬元基礎上翻一番。
范振喜與村幹部們外出考察後決定:二産抓提升,延長産業鏈條,發展輕工建材。同時,籌建新型生物和有機肥廠、智慧太陽能供熱系統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項目。
抓住灤平入選全國首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的機遇,周臺子村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閒旅遊産業,在環境美化、生態建設等方面累計投入超過1億元,建設1.2萬平方米的高效智慧溫室大棚,建起牡丹園、玫瑰園、金銀花園……
對周臺子村未來的發展,范振喜有新的打算:多與前沿院校和相關單位加強合作,爭取技術支援,引進和發展適合周臺子村、能幹得起來的項目,確保村民從中得實惠。
■記者手記
當好村民的貼心人
面臨個人利益與村集體利益的抉擇之時,范振喜總是以村集體為先。這種一心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和做法,贏得了民心,為村子發展凝聚起全村力量。
脫貧攻堅抓關鍵,村幹部尤需畫好公私線。這需要平時加大對村幹部的教育培訓,樹立他們的為民情懷;更需要建立日常工作管理監督機制,紮緊制度籠子,用制度管人,讓村幹部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村民的貼心人。(記者 史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