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穿越時空的手工課不妨多開些

發佈時間: 2018-05-18 13:36:10   |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文化評析】

據報道,近日,浙江大學一門具有時空穿越感的“手工課”成功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人們的關注,這門課程便是古典文獻學的專業必修課——版本學。2015年,馮國棟教授開始講授這門課時,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課程要求:學生們自己動手裝幀古籍。

我國的書籍裝幀發展有著千年的歷史傳承。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我國曾廣泛流行過多種裝幀方式,比如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古籍裝幀技藝逐漸消失,而人們現在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書籍多為西式裝幀,古典書籍的許多樣式早已不再為人所熟知。時至今日,一旦提起我國的古籍,人們的第一反應大概僅僅是豎排版或是線裝書。

在高校,專門安排學生動手裝幀古籍有著特別的意義。首先,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傳授,其必然有著更為系統的知識、更為長期的參與以及更為嚴格的要求,很可能促使出現更為深刻的認知與更為熟練的應用;其次,進行課程的雙方,一方是專業領域內已經具備厚學的“師父”,另一方則是即將在這一專業領域內施展拳腳的“徒弟”,這些人都將是這一專業內某些傳統技藝繼續活態傳承所依仗的主體;最後,課程滲透的群體,正是在傳統和現代接續環節中尤為重要的關鍵群體,他們既是在新媒體興起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又對傳統文化保有極大的興趣和極高的熱情,可以為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提供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創新方法。因此,通過專業課程中相關傳統技藝的傳授,可以更加精確地吸引傳統技藝傳承的主人翁——大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我們過去的技藝,讓傳統活在當下,甚至活到未來。

技藝是靈動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活在人性的共鳴上。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夠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就是因為通過這些技藝或是産品,我們能和歷史對話,能感觸到人類自古以來的奇思妙想和始終如一的身體力行。工匠精神裏有人們所觀賞的精緻、所感受的靈動、所嘆服的神奇以及所共通的人性,這種精神體現的正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技術進步使得社會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認識到,這些難再枝葉繁茂的傳統根脈仍在,落花香如故,入土更護花。只要堅信,無論在任何境況之下,以世界之大,蕓蕓眾生總會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之中,僅僅停留一段時間的人們,永遠無法預知後事如何,但是這卻不能成為阻擋人們探尋前事的原因,也不能成為干涉人們傳承歷史的緣由。(作者:鄭艷,係山東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