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松:鑄造醫學堅盾 敢為科技先鋒
發佈時間: 2018-05-16 15:33:41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松(前)指導科研人員開展抗流感藥物研究。劉徵雲攝(新華社發)
前不久,一篇關於流感的網文刷爆朋友圈。很多人感嘆:“小小流感,竟有如此大的危害!”
雖然流感病毒變異性高、傳播迅速、危害性強,但這次疫情並未引起恐慌,這是因為我們手中有藥——從膠囊、顆粒劑到注射液,從世界首創工藝到建成全球最大産能生産線,我國已成為全球抗流感藥物最為豐富、臨床治療保障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具備了應對任何規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早已擺脫了關鍵時刻防控藥品買不到、買不起、買不足的困境。
而談及國家應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不能不提一個鮮為人知的研究所——攻克了一項項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往往能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一招制勝——這就是有著“防護尖兵、防疫鐵軍”之稱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藥物研究所。
就是這個研究所,先後走出了7名兩院院士,擁有1個國際組織指定“雙資質”實驗室,7個國家和軍隊重點實驗室,獲得以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二等獎為代表的高等級科技成果獎190余項,取得新藥證書74個、專利授權500余項,先後有一個研究室被授予榮譽稱號,5個團隊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14人次榮立一等功、二等功。
猶記非典病毒肆虐的2003年春天,該所研究員李松領銜的團隊將流行病毒鎖定為科研主攻方向,不久便取得成果。他們預判,下一場突然襲來的重大疫情很有可能是流感,隨即自籌資金開展藥物預研。
“這些事又沒人逼著我們做,不如搞點其他課題,發點文章,評職稱晉職級都用得上。”團隊中有年輕科研人員質疑説。李松這樣回答:“有機會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們的幸運!”
等到2009年,H1N1再次襲來,李松團隊又一次創造奇跡:提高藥品産能30倍,僅用135天就完成2600萬人份的國家儲備任務,為國家節約採購經費57億元。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一種坐“冷板凳”的精神。在禁毒鬥爭領域,該所研究員李錦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20年。夜裏10點半算正常下班,定期報告科研進展情況,凡是重大發現必須反覆驗證……這些不成文的規矩在李錦課題組堅持了20年。這是平平淡淡的20年,除了實驗室還是實驗室;這是艱苦跋涉的20年,每一點進展都舉步維艱。
功夫不負有心人,好消息不斷傳來:李錦被聘為我國戒毒領域首個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的課題組研究發現了新的阿片功能調節系統,並首次證明此系統對阿片成癮和復吸具有明確抑製作用;與地方企業合作研發的防阿片復吸中藥新藥——斷金戒毒膠囊具有理想的脫毒、防復吸作用,且自身不成癮,近期獲得國家臨床批件……
在藥物合成實驗室,記者看到這樣一幅景象:電腦螢幕上,出現一團綠色物質,中間有一處黃色凹陷,一排不規則的枝狀物慢慢靠攏,嵌入其中。
“這是科研人員在運用萬億次集群電腦系統進行虛擬藥物篩選實驗。”該所副所長肖軍海介紹,這一平臺每天可篩選50萬個分子,比傳統篩選方法效率提高上千倍,以往半年的工作量,現在幾天就能完成。他介紹,良好的産、學、研平臺,是他們吸納人才的一大“磁場”。
“除了嚮往軍人身份,我看重的是這裡唯才是舉的科研環境、不為名利困擾的創新氛圍,不給錢我都願意在這裡幹!”留美博士段小濤,寧願放棄高薪,也要來該所搞科研。
目前,該所擁有3名兩院院士,有30人次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15人次獲得軍隊傑出人才獎或入選軍隊創新人才工程等軍隊重大人才工程。
難得的是,這樣一支優中選優的隊伍,還有一顆顆甘於奉獻、淡泊名利的心。眾所週知,藥物研發生産在市場上利潤極其豐厚,僅專利費用就非常可觀。然而當一種新型抗生素上市時,該所專家卻極力呼籲企業不要為經濟利益大量生産,以免失去對抗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李松有個“三不”原則——不愛權、不愛名、不愛財。
危難時,他們敢於衝在前面。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發生後,該所防護專家王永安帶頭進入爆炸核心區,完成了一次“最美逆行”。身著厚重防護服、頂著高溫連續作業,他幾近虛脫。經過細緻勘察,他提出“非防勿入、非訓勿入,跨區處置、分級防護”,成為指導救援的行動準則。
像王永安這樣危急時刻的壯舉,在該所屢見不鮮。有一年,該所承擔某應急藥品生産任務。因生産過程危險,廠家在開工前夕突然變卦,撤出所有工人。緊迫情況下,派駐藥廠的焦克芳、謝雲德等人毅然承擔起全部生産任務。徒手把一桶桶原料投入反應釜中,24小時輪流值班……40多天后,他們按時把合格的藥品交付部隊。
“每項科研成果的背後,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所長蘇瑞斌深有感觸。
而在故事背後,是該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接續奮鬥和無私奉獻。(邵龍飛、莊穎娜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