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故宮藏唐朝瓷器欣賞(一)

發佈時間: 2018-05-15 15:04:23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

 

黑釉狗,唐,高2.4cm,長2.5cm

小狗半施黑釉,昂首直立,雙眼圓睜,身上毛髮雕刻清晰。唐代瓷塑作品以動物和人俑居多,這件唐代黑釉狗聳鬃卷尾,表達出鮮明的力度和傳神的意趣。

紅陶騎馬狩獵俑,唐,高35cm

獵者留八字鬍須,頭戴幞頭,身穿翻領大衣,騎于馬上左右巡視,獵狗端坐獵者身後,神情閒散。主人的緊張與小狗的鬆弛形成鮮明對照。唐朝統治者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性喜狩獵,並以善獵為榮,燦爛多彩的狩獵俑正是這一文化背景的縮影。

三彩騎馬狩獵俑,唐,高43cm

馬身直立,微向前傾,作欲發之勢。騎馬者高鼻深目,絡腮鬍,八字須,頭罩黑色幞頭,身著綠色翻領窄袖袍,足登烏皮靴,雙手持韁,凝視前方,身後蹲坐一犬。蘇軾《江城子》描述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胡服騎射,左手牽黃狗,右臂架蒼鷹,這一形象廣泛地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唐代狩獵俑生動地體現了北方民族狩獵的習俗。更重要的是其所塑造的狩獵犬中有的甚至是西域等地進獻的禮品,表現了大唐帝國與外邦的友好往來。

三彩騎馬狩獵俑,唐,高42cm

狩獵者身穿窄袖衣,雙手抱犬,足著靴,踏著馬鐙端坐于馬鞍上。馬昂首直立。李唐王朝具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騎馬狩獵為其本民族習俗,唐太宗曾説:“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鹹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在皇室貴戚的帶動下,唐朝狩獵盛行,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白釉兔係罐,唐,口徑10.5cm,底徑10.3cm,高17cm。

罐撇口、短頸,豐肩、圓腹。通體施白釉,近底足處素面無釉。肩部置兔形雙係,可穿繩索以便提攜。

唐代白瓷生産在中國北方發展迅速,與南方的青瓷生産遙相呼應,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此件器物以兔的形像做雙係裝飾,不事張揚,又令整個器形頓顯生動,于平淡中見巧思,可謂匠心獨運。

三彩武官俑,唐,高70.5cm。

俑頭戴鹖冠,高鼻深目,八字鬍須,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拳相握,置於胸前。鹖冠施朱,冠、發、眉、眼、鬍鬚施墨,唇紅。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莊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色澤鮮艷流暢。

鹖(hé音合)為古書上説的一種善鬥的鳥。唐朝時鹖冠中的鹖多為小雀狀,頭朝下,兩翼匍匐。鹖冠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後則少見。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寬50cm。

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繫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下為山形座。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艷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

三彩文官俑,唐,高72cm。

文官俑頭戴小冠,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後多隨葬各種明器,地位較高的隨葬常達數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鎮墓獸為常見明器。文官俑多長袍大袖,雙手拱立,神情肅穆莊重。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