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劉敏如 身心並調更自如(走近國醫大師⑤)

發佈時間: 2018-05-08 15:15:38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張豐

 

劉敏如,第二屆國醫大師,現年85歲。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她留校任教,並在臨床第一線診治婦科疑難疾病,堅持至今。

她前往香港,用療效和愛心贏得了患者的信任,為“中醫走出去”添磚加瓦。她還深信“身心並調”這一具有中醫特點的治療方式,並加以實踐,用和藹和親切消除疑慮和誤解,用安慰和輔導治愈心靈和身體。她治學嚴謹,同時也提倡:中醫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新觀點、新學説、新理論。

“煎藥的方法記住了嗎?”“保持心情舒暢,會康復得更快。”劉敏如在出診時,總會為每位病人細細地把脈、開藥、送上叮囑。

85歲的劉敏如,是全國第二屆國醫大師。1962年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後,她留校任教,後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繼承傳統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劉敏如對中醫學的學説、理論多有創新,並研究了“産後多虛多瘀與補虛化瘀研究”等課題。如今她仍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從事婦科疑難疾病的診治工作。

只要有能力,有自信,中醫的粉絲一定會越來越多

“治病救人不是小事,既然學,就一定得學好。”青年時期的劉敏如考入醫學院後,常常告誡自己。

當時正值解放初期,農村地區産婦分娩大多靠産婆,破傷風、産後出血等情況頻發。在醫學院讀西醫的劉敏如,假期時就隨著老師下鄉宣傳、培訓新法接生。

1956年,作為青年衛生工作者的劉敏如被推薦考入當時剛成立的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績優異,進而留校任教至今。在基層醫療鍛鍊中,劉敏如體會到,中醫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簡便的特點。因此,她立志學好中醫、用好中醫,並力求結合現代醫學與科技發展中醫。

數十年如一日地忙碌于教學、臨床、科研,劉敏如的醫術逐漸遠近聞名,眾多醫療機構頻頻邀請她前往坐診。2002年,“香港人才輸入計劃”發出邀請,劉敏如和國內大專院校派出的各科中醫受聘前往。劉敏如在香港做顧問中醫師的同時,受聘為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學術顧問、名譽教授。“中醫應該走出去,發出中醫學術聲音,爭取中醫的話語權。我應該為中醫學術交流做點事。”劉敏如説。

到香港後,劉敏如發現,當地對中醫的認識比較表面,甚至存在誤解。在當時的香港,西醫才算醫生(Doctor),中醫只能算是醫師(Machinator),醫藥界對中醫有排斥心理,有的西醫竟直接在醫囑中寫明:“不要找中醫。”

帶著助推中醫“走出去”的信念,劉敏如以耐心和愛心得到了眾多患者的信任。一位痛經患者來就診,看了幾次不見好轉,開始對劉敏如漸生埋怨。劉敏如也不惱,告訴她可能患了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需要有耐心。後來,這位患者轉投西醫後,問題依然未能解決,只能回過頭來重新找劉敏如接受中醫治療,終於漸漸康復。像這樣,越來越多的香港患者在劉敏如的悉心治療下,對中醫從質疑轉為信任,甚至還有患者從國外慕名而來。

如今,在香港和內地等多個城市,都設有劉敏如名醫工作室。多年來,劉敏如多次赴歐美及東南亞行醫講學,參加國際中醫學術交流會,傳播中醫藥文化。“中醫走出去,是靠實力‘圈粉’。”劉敏如的學生陸華表示,老師始終教導大家,中醫是全科型、綜合性、個體化的醫學,只要有能力、有自信,“粉絲”一定會越來越多。

不論多忙,都必須對患者和藹親切

近3年,劉敏如在內地每月出診3天至6天,在香港也只參加個別會診,但她的團隊仍堅持診後諮詢和診療指導。她給弟子示範診治,總是問診詳盡,力求診斷精準、組方精當。她一般不開堆砌數十味藥物、劑量很重的大處方,而是重視身心上的指導,耐心下醫囑,交代注意事項。

劉敏如講述了她年輕時的一次診病經歷。那時,她還是學中醫的大學生,一位熟人邀她去看望一位90多歲的臥床病人。剛學過方劑學的她,認為這是位老慢支急性發作的病人,是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於是就開了一劑中藥處方。回校後,劉敏如又覺得把握不算大,於是就去諮詢同班同學。同學説:“對90多歲的老人,你敢開葶藶子這麼猛的藥,膽兒也太大了。”

劉敏如心裏一沉,趕快到病人家,想為他調整處方,結果家屬已為病人配好了藥。劉敏如憑她的醫學知識,認為老慢支痰多理應祛痰為先,所以祛痰作用強的葶藶子應該對症;但病人年老,太過也不宜,於是決定加南沙參扶正入藥。這樣處理之後,病人照此服藥,沒再找劉敏如復診。半個月後,劉敏如在街上遇見患者家屬,得知患者服藥當晚排了很多痰,感到胸中舒坦,之後每日一劑、連服半月,症狀大減,已能起床行動。

“這一病例,從結果看,療效是不錯的。但是,我認為其中還是有經驗教訓的。”劉敏如説,“那就是我自己對用藥還不是那麼有把握,療效多少帶有偶然性。這提醒我:學醫,還得不斷練就基本功。”

“‘你吃了我這個祖傳偏方,就一定能好;不吃,就一定不行。’説這話的,多半是假郎中。”在劉敏如看來,很多人對中醫的偏見源自於斷章取義,“中醫是一個整套的系統理論,不是一兩個偏方那麼簡單。”

劉敏如認為,現今的醫學模式,已經不單單是“生物—醫學”模式,而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的診療方式特點之一,就在於“身心並調”。“不論多忙碌,我都必須做到對每位前來求診的患者和藹親切。要細心傾聽,對她們提出的疑問不厭其煩地、深入淺出地進行解答。”劉敏如強調,對患者給予恰當的安慰輔導,使其身心調和,才有利於康復。

提倡創造中醫學的新觀點、新理論

被評為國醫大師後,劉敏如深感責任重大。“只有言傳身教、提攜後進,才能將自己的學術精華和從醫經驗傳授給學生。”她説。

劉敏如常常在診症的空隙,與學生一起分享看診經驗。在近60年的醫療、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中,她培養了近4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大眾化學院教育和中國自古以來的傳承教育,並不矛盾。”劉敏如認為,現代教育體系把中醫納入大學,這非常重要。學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是中醫藥文化逐漸完善的必經過程。“中醫藥派系,它可能只總結了某人某個較突出的領域,但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中醫理論系統。傳承,更應該博采眾方、融會貫通,接受和了解各自的優勢、獨到的地方,做到不持偏見、相得益彰。”劉敏如説。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劉敏如以“嚴”聞名。她常常不定期地召集學生們到家中座談聊天,有針對性地就學術研究的內容進行提問。學生們如果回答欠佳,劉敏如就會毫不客氣地當面批評。“老師治學的態度嚴謹,同時又很開放。”學生譚萬信表示,劉敏如不同意將中醫學固守在經驗階段之上。相反,她在多個場合呼籲:中醫學發展,要在繼承傳統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中醫學的新觀點、新學説、新理論。(記者 張文 宋豪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