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紮根一線的“能工巧匠”——記 “京鐵工匠”楊獻章

發佈時間: 2018-05-02 15:47:14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楊獻章

“我們一絲不茍、精檢細修,對疑難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確保設備安全穩定和正常運作。” 今年57歲的楊獻章是石家莊車輛段石家莊動態設備檢測維修車間電脫班組工長。受父親熏陶,他從小對鐵路充滿了嚮往與熱愛。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

1987年參加鐵路工作,三年鐵路列檢工作,磨煉了楊獻章不服輸、能吃苦的意志。1990年,楊獻章來到紅外線車間,幹起了負責鐵路線路兩旁監控、監測車輛運作的設備維修工作。

列檢是“檢修維護火車”,紅外線是“檢修維護保障火車安全運作設備”,兩個系統完全不同。面對“雜亂無章”電氣線路、如同“天書”一樣的機械原理,他懵了,但沒有退縮。

“一定要儘快熟悉業務知識,掌握技術本領,別人能學會,咱為啥不行”,楊獻章暗下決心。一有時間,他就拿出《電路基知識》、電路圖等理論知識,一點兒一點兒“硬啃”,有時捧著電路圖在設備旁一站就是幾個時間。

遇到問題時,楊獻章總是追著老師傅問個不停。老工長岳文田被他勤奮好學的精神打動,專門給他開起了“小灶”,給了他一些“秘籍”圖紙,處理故障都帶著他一起去。

一天夜裏,風雨交加,原四場報告脫軌器“不行了”,他和工長老岳趕緊帶著工具“摸”了過去。“時間不短了,你鍛鍊鍛鍊吧。”工長老岳説。二話不説,楊獻章抄起“傢夥”檢查了起來。一分鐘,五分鐘……時間仿佛凝固,可怎麼也發現不了故障,平常學的知識還是用不上。工長老岳在旁邊笑著説:“心臟不好。”楊獻章趕緊俯身“貼”在電動脫軌器的“心臟”變速箱齒輪處聽了起來,全然不顧已經渾身濕透的身體。“齒輪異音卡滯,需更換”。他激動的叫了起來,配合師傅迅速排除了故障。回去的路上,他還一個勁兒地問工長怎麼判斷故障,怎樣聽音,怎樣處理更迅速。

一來二去,師傅的“絕活兒”一個個被楊獻章“偷”了回來,只要車間、段上有技術比武,他準是第一名。“聽音辨故”、“蒙眼換件”等“獨一手兒”更是讓年輕的楊獻章名聲大振。

“凝神屏氣無言語,兩手一心付案牘”

“品質第一、安全永恒。”翻開楊獻章的工作筆電,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多年來,他堅持把每次處置故障的故障原因、故障表像、檢修方法、心得感悟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電上,這個習慣堅持了近三十年。如今,隨著設備更新,已陸陸續續記錄各種常見故障處理方法500余條。

楊獻章不但專注于鑽研技術,還善於提煉和總結。他每天下班回家,頭一悶就鑽進書屋,拿出紙筆,將當日記錄的故障處理過程進行總結,畫出電路圖、原理圖,想著怎麼減少故障,怎麼改進設備。妻子為這事兒不知道跟他吵了多少次架。

為了不影響家人,他乾脆獨自住在書房鬧起了“分居”,還煞有介事地將門口貼上“楊獻章工作室”,減少對妻子、孩子的打擾。妻子面兒上數落他,暗地裏總是把他還沒顧上吃飯菜熱了又熱,輕輕放在楊獻章書桌旁……

常見故障電路圖,處理故障原理圖等,只要同一類別故障以前有“案底”,楊獻章閉著眼睛也能把圖畫出來。他將自己提煉和總結的經驗進行了專門整理,彙編出一本集電工基礎知識、電脫知識、電路原理、常見故障處理等於一體的《常見故障整理彙編》。該書幾乎成了車間的一本“秘籍”,只要有活兒,大夥兒就要隨身攜帶,參考價值極大。

寒來暑往,百煉成鋼。楊獻章的業務素質突飛猛進,1999年,楊獻章當上了工長,翻開了“匠人”之路的新篇章。

“不因材貴有寸偽,不為工繁省一刀”

“咱每天的工作面對的都是線路、數字、代碼,絕對不能用大概、差不多之類的詞,一定要精準。”楊獻章在班組會上説。

2010年,班組管內電動脫軌器控制中心故障率極高,對現場作業職工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在排除故障之餘,楊獻章認為現場每個道股五個作業段,每個作業段裝有紅、綠兩個指示燈,其中安裝的綠色指示燈不但對脫軌器的操作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造成模組數量增加,防雷裝置技術參數也達不到要求。

為此,楊獻章提議對控制中心電路進行改造升級,每段減少1個控制燈,20根無用線路,進而減少5-6個模組,並在控制中心增加兩路防雷擊裝置,使得線路更加精準簡潔。通過改造,基本解決了電動脫軌器控制中心故障率偏高問題,年可節省資金近萬元,在全段範圍推廣使用。經過近十年的設備更新改造,有些部件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安全牌是防止機車車輛誤入作業線路的重要防護標誌,正面是紅色反光貼膜,並且在燈盒內裝有高亮度發光板,為夜間提供安全防護,一旦故障,危險極大。楊獻章調查發現,顯示電路故障佔80%,無紅燈防護狀態最為致命,是妨礙提高電動脫軌器穩定運作的關鍵因素。他對LED-TTQ高亮度切換電路發光板原理圖進行了系統分析,在兩組電路間增加了自動切換繼電器,同時增加了兩個整流二極體,防止反向電流擊穿發光電路板,使應急燈起到了不間斷的安全防護作用。

油水分離器是列檢現場微控列車試驗器風管路裏主要的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用來過濾風管路中的雜質,過濾出來的各種雜質均收集到濾杯中。為確保油水分離器功能狀態良好,需要在每月巡檢時,統一對油水分離器濾杯進行更換清洗。在長期的更換、清洗作業中,楊獻章發現,此作業模式和方法存在易造成配件損壞、清洗效率低、等待時間長、重復次數多等諸多弊端。楊獻章和他的QC小組利用超聲波清洗技術,利用已有設備材料,研製油水分離器濾杯清洗試驗臺,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萬餘元。

一個小小的改造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楊獻章自己也有點不敢相信。經過車間技教員趙新池的指導,他對自己的攻關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歸納,QC小組、品質管理等新名字走進了他的視野,也開啟了他連續10年獲得“國優”的傳奇之路。

2015年,段以楊獻章名字命“楊獻章創新工作室”,最大限度發揮他“小、時、活、新”的創造力。楊獻章結合日常巡檢、設備使用者反饋、設備定期檢修時發現的問題和季節性故障,每週組織工作室成員召開研判例會,分享故障處理方法,篩選攻關課題。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先後主導完成了 《轉轍機電路技術革新》《改進微控列車試驗器從站控制櫃風管路》《電控列車試驗機控制箱技術革新》等十余項創新成果。

帶領班組兄弟齊頭並進

“型號一樣,可以替代使用處置問題……”、“這個做成動圖,職工看起來比較直觀…..”、“這個故障原因還沒説全”……不管是當班還是休班,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班組職工都很樂意向楊獻章請教。

身為班組長,楊獻章的“訣竅”是“1234”,即堅持一個理念(班組和諧如一家,安全品質人人抓)、二個目標(設備品質可靠度、檢修零缺陷)、三項管理(制度、文化和現場)提升,注重四個提升(素質、技能和工具方法應用)。楊獻章熱心於班組的事務,把班組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來用心管理,用他自己一句話就是“車間把電脫班組交給咱管理,如管不好,對不起車間,也對不起班組的兄弟們”。

已經57歲的楊獻章深知“獨木難成林”的道理,始終將班組人才的培養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電脫班組的工作內容,全是跟電路、電器、代碼等“打交道”,對尺寸、誤差有嚴格的要求,沒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是做不好的。楊獻章在自己盡心工作的同時,一心想著怎麼帶好徒弟,帶好班組。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傳授給徒弟,有問必答,在他的帶領下,車間涌現了電腦“專家”田玉華、課件“高手”丁寧、技術“能手”張建立、故障“行家”楊建文等等,在這個平均年齡近50歲的17人班組裏,“特長生”就有近10人。

水滴雖小卻閃爍著太陽的光芒,楊獻章和工友們日復一日在生産一線詮釋著“匠人”精神,讓普通平凡的崗位迸出絢爛的火花,談到未來,楊獻章説,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必須持續學習,堅持崗位創新。

2018年,楊獻章被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授予“京鐵工匠”榮譽稱號。面對驕人的成績,他不驕不躁,依然謙遜。他説:“我就是幹了自己應該幹的活兒,想方設法讓工作更順暢、更高效、更省勁,沒想到領導給了這麼大的榮譽,我要不斷充電,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為鐵路運輸安全暢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各設備控制箱的除塵和密封現在仍是一個問題。”楊獻章指了指他還沒畫完的圖紙,閒不下來的“楊大師”,又瞄準了他下一個創新成果。(馮世新 張慧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