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藏畫獻畫 愛藝愛國
——程十發捐畫記

發佈時間: 2018-05-02 14:42:02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野枇杷圖(國畫)  111×26釐米 1762年作 金農 上海中國畫院藏程十發捐贈

1996年9月8日,“程十發捐贈藏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廳裏濟濟地陳列著122件自宋代至近代的書畫精品,其中不乏奇珍傑構,如相傳北宋佚名的《睢陽五老圖》卷、元初大家錢選的《青山白雲圖》卷、元四家中王蒙的《修竹遠山圖》軸、明代吳門四大家之一唐寅的《雨竹小鳥圖》軸、丁雲鵬的大幅重彩《文殊菩薩圖》軸、張瑞圖的大字唐詩十二條屏等。陳洪綬的繪畫、書法作品有16件之多,還有清石濤題的《贈王梅庵山水圖》軸等等,距今最近的是齊白石畫的人物和張大千作的花鳥。藏品既多且精,一時觀者如雲,觀展的人群中不時發出驚訝的感嘆聲,對程十發老師“半世珍藏,一朝奉獻”的愛國之舉表示由衷的敬佩。

程老師好收藏大約有40多年曆史了,記得1960年我入畫院拜師,到老師家上課時墻上已經挂了不少古字畫,他那方“供養白陽、青藤、老蓮、新羅、清湘、吉金、八大、兩峰之屋”的收藏印,以及“十發夢見蓮子”“十發夢見悔公”的印章,表達了他崇拜前輩名家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為了收藏這些書畫,他耗費了連年來辛勤創作所得的稿酬,同時不時貼進自己許多作品與人交換,還得省吃儉用、節衣縮食。為了收藏真品、精品,老師在鑒古上下了很大功夫,他除了憑自己的眼力和經驗,不知翻閱、琢磨了多少遍明清畫家印鑒,據原來管理畫院資料室的老同志講,那本明清印鑒在整個畫院屬程十發老師是借閱次數最多的。久而久之,老師能熟悉許多古代書、畫家的風格,了解他們題字、落款的樣式特點,對於有些名家常用印章的字形、筆畫長短、缺口都能熟記在心。收集到的古字畫,有的破舊不堪,為了保管好古人的名跡,老師又付出了很多的心神,請人精心裝裱。我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老師因病在家休養時,自己也學著用舊絹為破損的古畫補洞,那耐心細緻、專注的神情至今還歷歷在目。

但是,老師又常説,他不是一個收藏家,他收集的古字畫是他學習、研究國畫藝術的參考資料,是他請來的“老師”。確實是這樣,老師收藏這些古字畫,不是作為文物珍藏秘不示人,而是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作為我們繼承傳統、不斷開拓的借鑒。記得畫院成立後的幾年,程老師執教畫院第一批學員的人物畫課,為我們講解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的《傳神卷》,特地從家裏拿了不少他當時收集的明清肖像畫,既作為教材,又作為我們臨摹的範本;平時,還拿家裏的藏品供學生臨習。多年來,畫院有些同仁去看望老師,老師也時常把收藏的古書畫與大家一起觀賞,邊讀,邊討論,樂在其中。

幾十年過去,老師年事漸高,尤其是在師母去世以後,老師的體質更不比以往。那是在1996年初,老師因病住院,在病床上,他感到自己漸漸老了,老年的一些疾病纏身,想到還有一個心願未了,那就是要把自己花半輩子心血收集到的古字畫完整地放到最放心的地方去,他做出了變“一家收藏”為國家收藏的決定,以便讓大家利用這批“參考資料”,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他按捺不住不平靜的心情,還未病癒出院,就急於冒著春寒,到市文化局去向局領導表達了他這一心願。

為了做好藏畫的捐贈工作,老師還一一徵求了子女的意見,兒子和女兒都理解父親的心,知道父親珍惜家裏的藏品甚至超過他的生命,把這些藏品捐獻給國家,可以讓父親放心,他們都真心支援老師這麼做。那時女兒正重病住院,老師想待女兒的病情穩定些再與她談這件事,可是女兒的病不見好轉,直到女兒病危時,老師才把捐畫的願望告訴她,女兒是知道父親為了收藏這批古畫所付出的艱辛,有時竟斷了家中的伙食費,連夥倉都開不出,她表示了會意的笑容……老師還代表畫院向女兒表示感謝。這份捐贈,切切實實也包含著程十發全家的一片深情。

老師捐贈家藏古書畫的心願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領導的高度重視,6月18日在上海市文化局舉行了莊重的“程十發院長向上海市文化局捐贈家藏書畫”簽字儀式,市委副書記陳至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炳華、副市長龔學平及市文化局領導同志出席了簽字儀式,龔副市長還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了程十發先生的畫品與人品,向程十發先生及其家屬表示衷心感謝。老師也感謝市裏和文化局領導接受了他的捐贈,並且深情地説:“這些藝術品都是屬於人民的,我個人保管是暫時的,現在我把它們交還給人民,了卻了自己的一個心願。”老師把他的藏品和一個書畫家熱愛藝術、熱愛國家的赤誠之心一起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文化局根據老師的意願,把這百餘件藏品全部撥交上海中國畫院收藏,同時撥出了專款,精印《程十發藏畫陳列館藏品》。上海中國畫院專辟一層樓面作為“程十發藏畫陳列館”,經常展出這些藏品。

程十發老師捐畫之舉在社會上傳為美談,在畫院裏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感召了許多畫師。不少畫家都以此為榜樣,要把自己的好作品留在畫院,為祖國傳統藝術的繁榮興旺添磚加瓦,出力爭光。(作者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家 毛國倫,本文選自《上海中國畫院1956—2016大事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