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河北柏鄉縣撣子鼓:千年鼓樂盼傳承

發佈時間: 2018-04-25 10:54:3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河北柏鄉縣撣子鼓:千年鼓樂盼傳承

千年鼓樂柏鄉撣子鼓。趙昊攝

在河北省柏鄉縣南陽鄉小南陽村,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八面威風撣子鼓,當地上年紀的老人,對這個傳承千年的鼓樂都“情有獨鍾”。它那恢弘的氣勢和壯觀的場面,把當地農民喜慶豐收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24日,在柏鄉縣南陽鄉小南陽村村前廣場上,20余位村民身著彩衣,背插雞毛做成的撣子,邊打邊舞,演練著撣子鼓。

千年鼓樂柏鄉撣子鼓。 趙昊 攝

千年鼓樂柏鄉撣子鼓。趙昊攝

廣場中央,一位中年大漢手提大鼓,指揮著全場。他就是撣子鼓第六代傳承人張雲科。表演開始,鼓聲較緩,小鼓、鐃、小鑼的變化都以大鼓為中心,依次成扇面狀排開,隨大鼓前移。陣形舒展開來,大鼓移至中間,鼓聲漸緊,小鼓聲隨之漸緊,鐃聲、鑼聲跟著加緊。鼓聲悠揚高亢,振奮人心,陣形變化成幾個圓圈,每個章節變化都是大鼓鼓錘的輕重緊慢以及敲鼓梆的變化,帶動小鼓、鐃、小鑼而變化。

隨著鼓聲的變化,鼓手背部的雞毛撣子隨鼓點向大鼓頻頻點頭,陣形鼓點依次變化,表演幾近尾聲,大鼓緩緩後退,小鼓陣形回復如初,大鼓退至始位,預示表演結束。整套表演陣形與鼓點配合默契,陣形變化流暢自然。

傳承人張雲科介紹説,撣子鼓表演人數多時達上百人,少則二十余人。整個隊伍中,總領大鼓手有一人,小鼓手10人以上,鐃手、鑼手也需要至少十人。鼓手和鐃手必須成雙成對,不能為單數,這樣隊形變化整齊、對稱。

據撣子鼓第五代傳承人高靈貴介紹,撣子鼓又稱“招子鼓”,自唐代初期形成,到明末清初漸已成型,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其實我們身著雞毛撣子也是有寓意的。”高靈貴説,這是老輩人傳下來的習俗:“雄雞三唱天下明,催人早起打地耕,勤能養性,儉能養德,成由勤,敗由奢。”身著倣古服飾,銘記祖先教誨,鮮艷的色彩代表了新時代人們生活富裕、積極向上、嚮往美好未來的良好精神風貌。

“別看傳承了千餘年,但撣子鼓的章法完整,編排緊湊,實在算是奇跡了。”高靈貴説,撣子鼓整個章法有完整五大章,《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橋》、《雞上架》、《點鼓》,每一章節變換不同花樣,每一章節均有引子開頭,各章節之間有合理過渡,使章法鼓點流暢自然。

撣子鼓在改革開放後,得到柏鄉縣文化部門的支援。在挖掘撣子鼓歷史遺留鼓點基礎上,又創作出了一套傳統性強、現代感突出的撣子鼓打法。新打法既突出表現了人們秋後豐收的喜慶之情,又表達出了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2009年,撣子鼓被評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當地部門的重點保護。

“撣子鼓鼎盛時期,許多村鎮均有鼓隊,鼓手曾達數百人。”張雲科説,當時村裏幾乎人人都會,拿起鼓來都能演練一番。然而,近年來,村裏許多老藝人去世,鼓手們大多年老體衰。隨著現代傳媒的快速發展,流行音樂的興盛,淡化了年輕人對傳統民藝的興趣,以致無人學藝。鼓手中年齡最高者八十多歲,平均年齡在六十歲,形成了撣子鼓後繼無人的局面。

“搶救、保護、發展招子鼓,才能使這一民藝奇葩不瀕於滅絕,能夠喚起人們對古老民藝的重視。”張雲科説,撣子鼓的保護刻不容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産生興趣,能夠令這傳承千年之久的撣子鼓永續流傳。 (張鵬翔 李鐵錘 趙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