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髹墨千文 丹漆萬華
——中國漆器藝術

發佈時間: 2018-04-24 10:43:50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設計:蔡華偉

大自然是人類造物取之不盡的源泉,先民以漆液製成華美漆器,服務於人們的生需要養,創造出舉世公認的輝煌歷史,在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閃爍著中國漆器藝術的光彩和魅力。

漆器源流與文化“本元”特徵

自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件木質朱紅漆碗,中國漆器被公認至少已有7000年的歷史。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我國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漆器。這些早期漆器,不僅讓我們對於漆器的産生有了清晰的認識,更爬梳出其在中國文化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漆,又稱生漆或大漆,是漆樹分泌出來的液汁,用於髹涂日用器物,使之堅固耐用。中國是最早發現並使用漆液的國家,很早就大面積栽種漆樹以供漆的生産和應用。《周禮·地官司徒·載師》有言“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將漆作為徵稅用,表明商周時期,漆的生産已納入國家財稅之中。

據文獻載,舜作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髹墨漆朱過的木器,不僅防腐、耐酸、耐熱、耐用,而且美觀。從河姆渡漆碗可知,這種在漆液中調入朱色的做法,很早以前就已使用,而更早的做法應是單一用漆液髹涂木器。與石器時代並行,我們相信人類還存在一個“木器時代”,如工具、用具、食具、蓋屋等大量生活、生産必需器物均用木器製成,用漆液涂刷,一經幹固即異常堅牢,由此可以推測,中國用漆有近萬年的歷史。

在太湖地區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用漆大面積涂飾的黑陶杯、罐,漆色呈赫黃或紅色。到商周時期,漆還用於涂刷皮革,並廣泛用於車乘、弓矢和甲的涂飾,從最初的漆涂木器擴展到其他材質表面的髹飾,以及蚌殼、玉雕、鑲嵌等綜合材質的髹飾。到秦漢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分工細緻,品類繁多,彩繪、描金、雕漆、變涂等結合多種裝飾手法,在繪畫、雕塑未曾獨立産生之前,扮演著文化藝術形態的綜合性特徵。漆器藝術綜合了材料、技術、功能、藝術與審美,一方面滿足實用生活的物質需要,一方面自由描繪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態與理想,成為現實社會與審美精神的顯現。

因此,漆器是一種“原發性”的“母體”藝術,是“本元文化”的一種類型。它將物質與精神、實用與審美統一于創造活動,純粹的藝術從這裡分化獨立出來,形成精神性的藝術形式,即從實用轉化為鑒賞,從依附於器物的紋飾到獨立的繪畫,從漆藝技術到藝術製作的移用等等,表現出漆藝整合分化、變與統的文化“本元”特質。

中國漆器藝術被看成是歷史的奇跡,它源自實用,服務於人類生活,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起著功能性的作用。它們的根本目標是生活,同時也創造出獨具中華審美特質的文化和價值。大量的漆器為生活用品,它們普普通通,卻構成了人類“生活的藝術”,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

典雅、瑰麗是漆藝美感的自然呈現

自戰國開始,漆器因色澤艷麗、紋樣豐富、輕巧便利等優點而替代製作繁複、原料稀缺的青銅器,確立起造物主流類型的地位。夾纻胎、薄木麻布胎、皮胎以及針刻、描金銀與銅飾等新技術紛紛登場。經漢、唐、宋、元的演變,漆器藝術呈現出瑰麗圓潤、典雅質樸兩大特色,由此構成了中國漆藝美感風格的總體特徵。

地處江漢平原的湖北隨州,曾出土大量戰國曾侯乙墓漆器,像生的鴛鴦、鴟鸮、臥鹿、蛇、蛙、虎、龍、鳳等造型,充分體現出工匠的巧妙創意與獨特的藝術風格。然而,漆器雖輕便但生産費工,“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漢代漆器生産製作不惜工本,因規模龐大而設置專官管理。如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達500件之多,前所未有,其裝飾精巧尤以神人狩獵紋、繚繞雲氣紋構成墨朱流韻的瑰麗美感。漆器藝術在漢代的盛行,奠定了其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意義。

1984年,安徽馬鞍山出土三國東吳時期朱然墓“季扎挂劍圖”漆盤,表現出禮教信義與特定環境下的人物狀態。而同一墓出土一對犀皮耳杯漆器,比文獻記載犀皮漆提前了600多年。漆器作為朱然墓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既有填補空白之價值,優美的漆畫也為研究三國時期的繪畫提供了寶貴實證。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一種以傳統夾纻技法製作大型佛像的方式,被認為是漆器工藝移用到雕塑藝術的一個大膽創舉。據傳東晉雕塑家戴逵所作五軀佛夾纻像就安置於建康瓦棺寺,與顧愷之維摩詰壁畫、獅子國玉像,並稱“瓦棺寺三絕”。此期髹漆工藝被文人用作怡情之物,在漆器裝飾上新的創造是班漆和綠沉漆,用途較廣,實用美觀,如王羲之曾得綠沉漆竹管而愛不釋手。

歷史進入唐代,自漢、魏晉南北朝漆器裝飾發展起來的“金銀平脫”新品誕生了。這種將金銀薄片紋樣粘貼于漆胎,經多次研磨推光而成的平脫漆器,呈現出金銀與漆胎交錯、色澤相互輝映的瑰麗風格。現藏日本奈良正倉院的金銀平脫古琴正是唐代匠師的傑作。唐代另一種盛行的漆器技法是螺鈿與珠玉鑲嵌,而在諸多這種新品中,將螺鈿鑲嵌于銅鏡並利用平脫手法,又創造出一種名貴新品。戰國以來,漆器藝術以“精巧”“流韻”的基調,經漢晉發展至唐,確立了“瑰麗”“圓潤”為主流的漆器新風格。精心設計的花鳥紋樣,飽滿充實的形態裝飾,結合著鑲嵌、雕鏤、推光、平脫技巧,形成富麗堂皇、絢麗多彩的漆藝品質。

宋元髹漆,承繼漢唐,新創剔犀、剔彩技法,“藏鋒清處,運刀通法”,具圓渾、質樸之風,而民用漆器簡潔、實用,適宜生活。宋代漆器的質樸典雅是唐漆絢爛至極後的風格轉化,這一轉變,是士大夫審美情趣與市民文化的世俗化、生活化和實用化所致。

及至明清,雕漆盛行,工極精細,風格多樣,其他金漆、堆漆、漆畫、雕填也光瑩炫目。此時,漆的應用範圍擴大,民間與官營漆藝上下互動,相互媲美,明清能工巧匠輩出,並善於總結,一部《髹飾錄》聞名海內外,這些直接影響到現代漆藝的形成。

中國漆藝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在世界許多國家與地區,也有獨立使用漆的歷史,如古埃及、古希臘和南美洲地區。但中國漆器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影響之深遠是無可比擬的,中國漆器器形之多樣、設計之合理、品類之系統也是無法企及的。

在全球範圍內,自漢代始,中國漆器經商貿、宗教、遣使等途徑傳入東亞各國及南亞、西亞和歐洲各地。

唐天寶年間,鑒真東渡,隨從手藝工匠達185人,所攜物品中就有許多漆碗、漆畫、漆屏風。夾纻造像技法也由此傳至日本,後日文名稱“幹漆造”。唐時中日交往密切,日僧與留學生來唐學習頻繁,中國漆藝對於日本漆藝的影響深刻且久遠。

元代海上貿易發達,元漆器在日本、東南亞、非洲地區廣泛傳播。據《日本國志》載,剔紅傳入日本,日人稱剔紅為堆朱,並崇拜元代雕漆家張成、楊茂,而在江戶時代將造剔紅漆器者稱“堆朱楊成”,沿用至今。

在清末中外文化商貿交往中,中國漆器與絲綢、瓷器等一起銷往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第一艘商船安菲特裏忒號帶回了中國漆器,典雅、華麗的漆器深受法國人喜愛,法國人因此將漆器稱為“Amphrityite”(安菲特裏忒)。中國漆器藝術被接受並規模化仿製,一種“中國風情”的文化景觀在18世紀的法國社會形成。

中國漆器藝術是中國文化外溢影響的重要載體,它特有的審美樣式代表著中國文化藝術的美學精神,所傳遞出的藝術資訊是與世界文化一體而又有獨特特徵的,激起世界各國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想像與模倣,充分彰顯出中國漆器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身份。

20世紀以來,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中國漆藝經歷了一個艱辛探索、解體重構的過程,在繼承傳統工藝中存長去短,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息創新。許多漆藝家突破傳統,將漆畫從依附的器物中分離出來,開拓出漆藝新的領域,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內涵和類型。技法、材料、語言、觀念、生産等方面的更新,帶來了中國漆藝的全面復興。

中國現代漆藝承載著綿延數千年中國文化的精華,保持著中國文化的自信和特有魅力,它在當代融入了現代生活觀、藝術觀和新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正以更鮮明的品格個性、更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展現在世界面前,贏得各國人民的喜愛。(李立新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