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劉唯真:我是一株幸運的小麥

發佈時間: 2018-04-23 10:46:37   |  來源: 科技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2017年2月,劉唯真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作物與土壤科學系實驗室。

燈光亮起,29歲的劉唯真走上了“珍妮·布勞格小麥女性青年科學家獎”的頒獎臺,成為該獎設立8年以來第2位獲獎的中國女性。

“這次得獎是因為幸運。”4月19日,這位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自己幸運地進入這個“冷門”的領域,幸運地結識了一位“滿腹經綸”、提攜後輩的導師,幸運地在專業領域“挖到寶貝”……

勇闖銹病“無人區”,為育種提供抗病資源

小麥銹病又稱小麥黃疸,是小麥最嚴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嚴重影響小麥的産量和品質。近年來,小麥銹病肆虐全球,已成為“世界公害”。

從植物學角度來講,麵包小麥也叫普通小麥,其體細胞中含有6個染色體組、42條染色體。相比外形短圓的普通小麥種子,這種四倍體的硬粒小麥種子較長,外觀呈棱形,能適應半乾旱環境。

在小麥抗銹病研究領域,相比主流的普通小麥,科學家對四倍體小麥尤其是一些地方品種和野源品種的研究甚少。

在這片“人煙稀少”的土地上,這位年輕學者開始了一場拓荒之旅。

在博士階段,劉唯真鑒定並評價了近2000份小麥種質資源的條銹病抗病性。這2000份珍貴的小麥種子包括了目前世界各國四倍體硬粒小麥的重要主栽品種,例如在衣索比亞境內蒐集的硬粒小麥地方品種。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近200份在地中海沿岸各國蒐集的小麥“近親”——二粒小麥。

強烈的進取心、做事積極努力,再加上頭腦靈活,讓劉唯真在“人跡罕至”的四倍體小麥研究領域留下了獨特印記:她從這些小麥種質資源中定位了多個抗條銹病基因的遺傳位點,為育種提供抗病資源。

“劉唯真正在應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DNA標記等技術提高四倍體和六倍體小麥的條銹病抗病性。”國際玉米小麥提高中心在一篇報道中如是寫道。

延續科研夢想,要用技術讓農民脫貧致富

科研人的成長,離不開個人努力,也離不開平臺的培育。

劉唯真曾工作過的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有著非常悠久的小麥研究歷史,諾貝爾獎得主、“綠色革命之父”諾曼·布勞格曾憑藉高産雜交小麥技術,讓數百萬人遠離了饑餓。

這層淵源,讓她的工作更易被國際化組織發現、認可。

“我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邁克爾·帕姆弗雷教授。”劉唯真説,導師善於提攜後輩,不僅在科研和學業上給了她很多指導,更給了她很大的自主研究空間,連她的博士研究課題“小麥條銹病抗病育種”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誕生”的。

除了良師的栽培,劉唯真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可以説,她的科研經歷也延續著一個農業科研世家的夢想。

她生長于一個農業科研世家,姥姥、姥爺、父親都是農業科學家。她的父親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知名櫻桃、藍莓育種專家,也是一位“泰山學者”。

父親風裏來、雨裏去,蹲在農田裏搞櫻桃和藍莓育種研究的情景深深印入她的腦海。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櫻桃和藍莓讓農民脫了貧、發了家。於是,在選擇專業時,她幾乎毫不猶豫就選了農業、選了小麥育種方向。

“我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到更多人。”這種價值觀,不僅讓她走上了科研路,也讓她最終拿下大獎。(記者 王延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