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軍撐船行醫十八年有位“醫人” 在水一方(故事·百姓影像)
發佈時間: 2018-04-19 10:26:20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余家軍在為鄉親診病。 陶濤攝
安徽省響洪甸水庫下游,崇山峻嶺中的金寨縣有個海島村民組。村子位於望不見岸的水中央,仿佛汪洋中的孤島。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孤島,是當地醫療資源匱乏的特困區域。
在海島組的中間區域,常年漂著一個船屋,39歲的余家軍是船屋的主人,也是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唯一的村醫。18年來,他始終守著船屋,守著孤島,守著島上200多位村民。
“一答應就是18年”
清晨,響洪甸水面上的薄霧散去,漸漸能看清遠山的輪廓,山水間出現一艘白船,速度很快,旁邊幾艘木筏逐漸被它超過。
“軍子,慢點開哦,風浪大。”木筏上的老者邊喊邊劃向白船,從腳邊掏出一捆蔬菜,不由分説往白船上拋。白船上的男子放慢速度,朝他揮揮手便繼續趕路。
島中間,一座船屋隨波浪起起伏伏,門口挂著“麻埠鎮齊山村海島衛生站”的牌子。21歲那年,余家軍從衛校畢業回到島上。父親患有直腸癌,臨終前,他拉著余家軍的手説:“軍子,咱們海島組缺醫少藥,你學過醫,留下來吧。”余家軍答應了,這一答應就是18年。
余家軍的老家在海島組東面,為了讓村民看病方便,他在海島組中間地帶修了間船屋。起初,船屋破陋不堪。2014年,在政府幫助下,船屋整修改造,木頭換成鋼板,屋子的密封性也更好,“家”暖和多了。
“他就是我們這裡的120”
“軍子,我手機打不了電話,給我瞧瞧。”見余家軍回來,75歲的李治英奶奶走到跟前。余家軍接過老人的手機,發現一時半會修不好,便説:“我先給您量血壓,待會慢慢弄手機。”
一旁候診的村民劉偉青告訴記者,李治英丈夫去世得早,子女都在外打工,去年一天半夜,老人在家摔倒,怎麼都起不來。余家軍隨後趕來,從夜晚護理到淩晨,確認老人沒傷到筋骨才離開。而後的一個星期,軍子每天都到老人家探望。“他就是我們這裡的120,夜晚打個電話就來。海島組上岸看病很不方便,沒有軍子我們真抓瞎。”
給李治英和劉偉青瞧過病,余家軍接到村民詹龍祥的電話。詹龍祥在海島組西島,下了船還得往山上走500多米,他的父親詹廣福今年92歲,這兩天老爺子腰疼得厲害,想讓余家軍來看看。詹龍祥頗有感觸地説,“老爺子活到今天高壽,全靠軍子。”
上世紀50年代,因修建水庫需要,金寨縣最繁華的金家寨、麻埠等鄉鎮需要搬遷。搬遷中,極少部分村民故土難離,目前仍有55戶200多人住在島上,其中1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對留守在島上的老人們而言,余家軍不僅是醫生,更是陪伴者。
“只要村裏還有人,我就留下來”
從詹龍祥家出來,余家軍攤開記錄簿,記上此次出診的情況。記者看到,總共41元藥費,病人只用出14元。事實上,對村民而言的“便宜藥”,都是余家軍正價墊付而來,每銷一筆,他要拿著單據到上級衛生部門替村民報銷。按道理,余家軍每次出診産生的費用至少15元,這包括汽艇燃油費、出診費。可這些,他從來沒向村民們提過。“在老鄉家蹭頓飯,討點青菜,就夠了。”他説。
余家軍的衛生站年收入在1萬元左右,主要是藥品零差率補助和公共衛生補助。此外,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妻子吳起嬌種植茶葉。
“跟我一般大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了。”余家軍説,幾年前在揚州開鐳射印花廠的小舅子打來電話,希望他去廠裏幫忙。接電話時,老鄉查月升正巧聽到了,當即從船上拿了一大塊豬肉放在門診室,“軍子,你走了,我們這幫老頭老太太沒得指望咯。”查月升走後,老鄉們接二連三前來挽留,余家軍再三考慮,決定繼續堅守。
余家軍説,隨著脫貧攻堅政策力度加大,海島組貧困戶普遍能獲得20萬左右購房補助,因此,越來越多村民在縣城、鄉鎮買了房。“現在只有200多人了,以後還會更少。但只要村裏還有人,我就留下來。”
2013年5月,余家軍登上中國好人榜,而後又提名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如今,余家軍更忙了。村裏一名男孩被查出患有腦瘤,余家軍為男孩聯繫北京的醫院治療,並通過合肥公益組織為其捐款;與齊山村176位貧困戶簽約,每年都要為簽約戶提供2到6次到府服務;通過“好人朋友圈”,幫助海島組貧困戶趙如全、張廣友、劉偉青銷售了總共近萬元的茶葉……
更多公益力量正延伸至這座不為人知的小島。(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