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李詩愈:給光纖裝上中國“芯” 走到現在一切靠自己

發佈時間: 2018-04-18 16:48:43   |  來源: 央廣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沒有核心技術,就會受制於人”,這是李詩愈在接受採訪時反覆提到的一句話。成長于中國第一根光纖誕生地武漢,他在20多年的科研中,突破國外技術壁壘,為光纖裝上了一顆中國“芯”。

李詩愈是烽火集團線纜産出線領頭人,先後擔任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防安全重大項目的技術專家。面對著我國光纖技術面臨的壁壘,曾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光纖拉絲塔,提升我國光纖産業生産效率40%;曾作為第一發明人提出兩項關鍵的光纖設計發明,比國外領先企業的類似技術早5年,扭轉了我國光纖行業面臨的智慧財産權困局。 

李詩愈手中拿著光纖

採訪中,這位在光纖領域“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老光纖人卻很少提到自己,每次説起成績,他總是會説“這是一代代光纖人努力的結果”。

艱難起步:“走到現在,一切靠自己”

平整地草地、現代化廠房、數字化設備、寬闊倉庫……記者走進烽火科技集團時,很難與李詩愈口中20年前他畢業剛到這裡時,滿目荒涼、野雞野兔滿院子跑的“小工廠”聯繫在一起。

當時,中國的光纖行業發展較國外發展滯後,沒有設備、沒有原材料、沒有技術指導……李詩愈説,光纖産業從“一張白紙”走到現在,一切靠自己。

30年前,外國大部分光纖生産設備對中國禁運。剛大學畢業來到烽火的李詩愈為了一個生産所需的塑膠管,到上海找了半個月都沒有找到。“對於中國沒有開發出來的産品,外國對我們就是禁運和開天價”。

“摻餌光纖在20年前國內沒有研製出來的時候,國外購買價是500美金一米。等我們開發出來後,價格立刻降到了10美金”,李詩愈説到,我們産品能夠量産後,國外就會大幅壓價到我們無法承受的程度,衝擊我們的産品。

李詩愈剛入行時,光纖的發展在中國處於低谷,一方面國內的發展基礎不好;另一方面還要不斷追趕由外國制定的國際標準,承受著國際市場的壓榨。“那段時間,我們因為沒有核心技術過得非常艱辛,生産發展舉步維艱”。

年輕時的李詩愈

為了研究摻餌光纖,李詩愈所在的小組每天研究僅有的幾張外國圖紙,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幾千次、幾萬次進行實驗。“過去車間沒有現在這樣的條件”,李詩愈説,夏天生産溫度能達到40攝氏度,工人們穿著嚴嚴實實的工裝服,每次出車間全身都濕透了。

國産摻餌光纖從無到有共花了2年時間,“很多時候需要堅持,認準目標不放棄”。

“現在我們的光纖不管是80攝氏度高溫,還是零下60攝氏度,不管是拉在高空,還是埋在地下、甚至海底都沒有問題”,李詩愈自豪的説著。經過了十幾年努力,疲於追趕國外的中國光纖産業突破了早期歐美日壟斷,在國際市場上有了更強地話語權。“光纖包層直徑國際標準是125加減1微米,我們現在能做到加減0.1微米。國際市場一直都是用核心技術説話”。

逆境發展:“天塌下來又能怎麼樣?”

烽火集團生産園區正中心最高的一座樓房,是生産光纖最核心的設備拉絲塔,它負責把一根半米粗的玻璃棒,經過高溫、塑性等工序拉成幾微米的光纖。廠房內機器轟鳴,這臺拉絲速度達3000米/分鐘、全球最高速的拉絲生産設備,365天24小時轉動著。

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光通信市場不斷擴大,短短十年間,國內市場需求就從百萬級增長至上億級。90年代的積累雖然讓我國光纖行業有了一定發展,但還存在缺乏成套核心技術和高精尖設備的痛點。“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的光纖産業將永遠受制於人”,已經逐漸成長為中堅力量的李詩愈比誰都清楚地知道,核心技術對産業發展的意義。 

李詩愈介紹拉絲塔車間情況

拉絲塔作為生産光纖最核心的設備,長久以來,都被外國企業壟斷,不僅價格昂貴,後續維護、改造成本更是非常高。“要掌握未來主動權,拉絲塔核心部件必須國産化”。

“你們有信心做成嗎?”李詩愈當時的拉絲塔研發報告受到了董事們質疑。

“給我們18個月,一定能做到”,已經籌備了兩年多,進行過無數次推算的李詩愈同時表示,産品一定不比外國差。

克服了焊接、高精度零件等問題,幾百噸的送棒梁與塔架如期完工,順利吊裝進入車間。但是安裝後的送棒梁測試數值一直不穩定,“師傅已經調試到極限了,數值還是差一點點”,調試了兩個月,後面的工期都因此被耽擱,負責的兩個年輕人坐不住了。

如果返場調試加工至少要4個月時間,誰也無法預知這中間會出現什麼問題。“投入了幾千萬,如果誤差不能在規定範圍內,所有努力就要付諸東流”,沒有人能夠承擔失敗帶來的後果,“大家都快要崩潰了,我必須給他們打氣”。

“天塌下來沒有?塌下來又怎麼樣呢?”直到現在,李詩愈當時對團隊説的這句話仍然讓所有的烽火員工記憶深刻。“無畏、無懼、給人力量”,他們對這位可能並不熟悉的領導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這句話。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把握好産品時效性和精細加工的問題”,與團隊一起復盤了整個過程,李詩愈心裏有了方向,“時間和經費問題交給我,你們就盡全力解決技術問題”。

光纖生産車間

2012年11月,拉絲塔自主開發項目提前半年通過驗收。隨著中國自主設備的研製成功,國外對中國的禁運也逐漸解除。“這裡所有的零件都是中國製造的”,李詩愈拍著拉絲塔塔身對記者説著,效率較國際最高水準高18%,提升我國光纖産業生産效率40%,使我國成為掌握光纖製造高性能成套裝備技術的4個大國之一。

精神傳承:“光纖國家隊”的責任擔當

幾個月前的春節,李詩愈按照慣例,組織光纖光纜業務板塊的同事們和已經離退休的老光纖人進行座談。看著已經80多歲、頭髮花白的前輩坐在那裏,拿著筆電認真記錄年輕一輩彙報的工作,李詩愈總是會控制不住感懷情緒,“他們從不允許我們在業務上有任何不如人的地方”。 

老一輩光纖人研究光纖技術

本科學習材料出身的李詩愈説自己進入到光纖行業時還是一個“白丁”。懵懂青年時期來到郵科院工作,那時不管科研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每天前輩們都去宿舍看望我們,微笑著問我們吃不吃得慣、穿不穿得暖,就這樣關懷著每一個後輩”,思維理性、遇事冷靜的李詩愈説到這裡聲音哽咽。

“每次給老前輩們的報告,反饋回來時會發現每一個標點符號和斷句都被修改的一絲不茍”。有好幾次,李詩愈找老領導請教問題,發現他們在做第二天演講時需要的ppt,“每一個演講稿都是自己來做,從來沒有假手於人”。

現在已經成長為團隊中堅力量的李詩愈,仍然延續著前輩們所走的路,即使市場上有太多的公司拿著豐厚利益想挖他跳槽。“中國光纖産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作為‘國家隊’應該有所擔當”,身為“第三代光纖人”的李詩愈説,在郵科院的20餘年,他身受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責任感。(記者王曉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