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眼科醫生李莉:做孩子光明的引路人

發佈時間: 2018-04-18 16:48:47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眼科醫生李莉:做孩子光明的引路人。視頻剪輯:楊茜

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李莉(左)給患者做檢查。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攝

“寶貝,今天好點沒,抬一下頭,我給你看看眼睛。”北京兒童醫院眼科病房中,李莉手持手電筒,溫柔地對一個小男孩説道。

記者採訪李莉的當天恰巧趕上全科大查房,她告訴記者,大查房一圈下來需要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而她每天的工作也安排得滿滿噹噹。

俗話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李莉的職責就是“擦亮”這扇窗,做孩子們光明的引路人。

近視低齡化加劇

“看得見和看得清不一樣”

提起兒童眼部疾病,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也許是——近視,這也是如今令家長們十分擔憂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小眼鏡”出現在大街小巷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近視低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事實給廣大家長敲響了警鐘。

近視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包括用眼不當),而導致相當大一部分孩子近視的原因在於後者。

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自出生之日起所生活的世界裏就充斥著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産品,“有時候孩子一鬧,家長就給他們一個手機或iPad玩,這一玩可能會超過一個小時,孩子長時間近距離集中觀看電子産品,極易引起視疲勞和眼幹。”

李莉介紹説,如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陸續開始上外語、繪畫、鋼琴、書法等各類興趣班,都需要孩子近距離用眼,這也是誘發近視低齡化加劇的重要原因。

“多做戶外活動,每天保證至少兩個小時,可以有效預防和延緩近視的進展,另外佩戴角膜塑形鏡也可以延緩近視的進展。”李莉建議道。

“不僅是近視,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眼部腫瘤等發病率不是很高的眼部疾病,也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因為這些疾病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視功能甚至會危及患兒的生命。”早發現、早治療、早手術,孩子不但有獲得良好視力的機會,還能保住眼球和生命。從這一方面來看,篩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李莉建議最好在孩子出生後就對其進行第一次的眼部健康篩查,建立視覺健康檔案。

不過,李莉告訴記者,就目前來看,家長對於眼部健康篩查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會過於糾結“檢查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孩子會不會哭”、“孩子會不會不舒服”等問題。而且一旦檢查出來孩子存在斜視或者屈光問題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不願意相信這個是事實,會以“孩子連地上有個豆子都能看得見”等為由加以質疑,“這種看得見和看得清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因為家長錯誤的認知而錯過孩子最佳治療時機。”李莉説。

山區義診獻愛心

接貧困孩子到北京手術

從2015年開始,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便開始開展全國義診公益活動,足跡遍佈雪域高原青海西藏、燕趙大地河北、漢簡之鄉甘肅等地,將愛心撒播在貧困山區孩童的心間。

李莉(左三)和前來醫院手術的藏區孩子。本人供圖

在李莉的辦公桌上,有一張照片,是她和藏區孩子在病房的合影,孩子們眼睛雖然患有疾病,但卻閃爍著希望和美好。

有一個孩子,李莉至今還記得。

次仁(化名)是玉樹一所孤兒學校的學生,當時,李莉一行給他做眼部檢查時發現其視力是正常的,但是在做驗光時卻發現度數不顯示,而經過進一步檢查,次仁最終被診斷為患有先天性白內障。

“你知道自己的視力不好嗎?”李莉心疼地問。

“知道。”次仁小心翼翼地回答,眼淚“唰”地一下劃過臉頰。

次仁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視力不好,所以每天上課全靠“聽”,等晚上回到宿舍後再慢慢消化白天學到的知識。也正是這次檢查,次仁的老師才終於明白為什麼提問他新知識時他總是回答不上來,而第二天就能全都掌握。

“幸虧發現還算及時,我們把他帶到北京做了眼部手術,後續也幫他做了弱視治療,現在他的生活學習幾乎不會受到視力的影響。”李莉説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8年今年初,李莉和她的同事們前往甘肅西和縣給當地的幫扶學校進行了義診服務。對於當地患有眼部疾病的孩子,目前北京兒童醫院已經陸續安排對其進行診治,幫助他們恢複眼部健康。

通過義診,李莉發現,邊遠山區的孩子們對於眼部的健康知識所知甚微,獲取此類知識的渠道也十分受限。由此,她開始琢磨,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更好掌握健康知識,於是,一本關於愛眼護眼的圖書在團隊的齊心協力下最終打磨而出,“我們計劃再改進改進,豐富一下圖片,以便讓孩子理解起來更容易。”

“先把孩子哄好”

將“三心”原則牢記於心

身為兒童眼科醫生,李莉最常打交道的就是孩子和家長,而為了搞定“熊孩子”,李莉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僅2018年3月,李莉就收到多面來自患者家屬送來的錦旗。中國青年記者 張群攝

“我們所有眼科醫生的兜裏都有各種‘哄娃神器’,比如拿些小魚、小鳥的玩具逗逗孩子,手機裏下載一些小遊戲。”李莉從白大褂的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個鈴鐺晃了一下説,“先把孩子哄好”才能將就診過程順利完成,做出正確的診斷。特別是要做斜視手術的患兒,如果孩子不配合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也就無法進行最優的手術設計。

除了用玩具吸引孩子,李莉還經常喊孩子們“寶貝”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李莉笑著説:“有時候叫習慣了,也經常把大孩子叫成‘寶貝’,甚至喊同事時也會順嘴叫了‘寶貝’。”

現如今,一個孩子六個家長的家庭結構不在少數,孩子自然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是大人的心頭肉,而只要孩子生病家長都會十分緊張,特別是一提到手術,家長就更緊張和焦慮。“我們醫生自己也是為人父母,孩子生病,家長焦慮,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希望家長不要過度焦急,並將這種焦慮‘傳染’給孩子。”

李莉説,除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與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也非常重要。前段時間,有個孩子被四個家長帶來醫院看病,並最終被診斷為患有斜視,在到北京兒童醫院我醫院就診之前已經去過國內多家醫院就診,專家給出的建議都是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會不會傷害到孩子”、“會不會復發”、“將來會不會做二次手術”……因為有太多的顧慮,家長遲遲沒有同意給孩子做手術。

同時,家長的這種過度焦慮也影響到了孩子,導致孩子一到醫院血常規就不正常,手術一拖再拖直到化驗快過期。而當孩子被送進手術室後,“孩子的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焦慮的狀態,渾身顫抖,並跟個別工作人員發生了一些口角。”

李莉(右五)和她的眼科同事們。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攝

“我們的大夫對家長所有的疑慮一一做了耐心細緻的解答,併為他們做了科普宣教,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最後手術很成功,他們不但非常滿意,而且還給大家送來了錦旗。”李莉説,家長在緊張焦慮時,極易將情緒釋放給醫護人員,而醫護人員一句安慰的話語就可能緩解家長的焦慮,反之一句漫不經心的話語就可能會撩動其“敏感”的神經,進而導致事情向反方向發展。“我非常感謝我團隊的所有醫護人員,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加上他們的愛心,與患兒和家長建立了良好的溝通。”

怎樣才能做好一名兒童眼科醫生?李莉認為應當做到三個“心”,即愛心、細心、耐心。首先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細心地捕抓到孩子的陽性體徵,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於病情複雜的患兒要耐心地檢查並耐心地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記者張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