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努力引領科技興軍時代步伐
——記“中國造血幹細胞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祖澤

發佈時間: 2018-04-18 16:48:54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吳祖澤院士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孫紅 4月2日攝)

吳祖澤撰寫的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中的一條條建議,飽含著這位從軍60年的科研老兵對軍事醫學創新發展的深思和期許。十九大代表哈小琴(右二)看望博士研究生導師吳祖澤院士(左一)(2017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發(熊壘 攝)

1975年,留英回國後的吳祖澤在實驗室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大剛一閉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吳祖澤的實驗室就迎來兩位特殊的客人:十九大代表王福生和哈小琴,他們同是吳祖澤的學生,同在這個實驗室學習和工作過。年逾八旬的吳祖澤興奮地説:“十九大確定的強軍時間表鼓舞著每一個人,我們都要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努力引領科技興軍時代步伐!”

“要處理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學科發展與任務需求相銜接”“堅持平戰結合與軍民融合”……吳祖澤撰寫的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中的一條條建議,飽含著這位從軍60年的科研老兵對軍事醫學創新發展的深思和期許。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吳祖澤最初的工作,就是鑄造核放射傷害醫學防護“盾牌”。從最初的放射係到生化係,為研製個人輻射劑量儀又調去物理研究室,為了基礎研究需要再調回生化研究室……在“救火隊員”般的崗位輪轉中,吳祖澤也將自己的命運與一座座科研豐碑、一項項歷史突破緊緊地連在一起。

“我們這代人中有不少人,一開始並不是根據個人興趣去選擇職業,而是根據國家需要、工作需要去安排職業。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即使改換專業也責無旁貸。”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吳祖澤感慨萬千。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吳祖澤和他的防原醫學戰友們,已經為擔負穿雲採樣任務的飛行機組人員完成升空前的各種衛生健康監護工作,戰機準時出征藍天……

圍繞核爆炸引起的輻射,他和團隊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直至最後一批工作人員撤離,他才離開羅布泊。

“要把學到的東西寫成書帶回祖國去”

1970年的一天,我國生理學界泰斗朱壬葆院士閱讀間歇發現了同在圖書館查閱資料的吳祖澤,便將手中一份國外文獻遞到這個年輕人手上:“這篇關於造血幹細胞輻射損傷的報道,很值得注意。”在研讀中,吳祖澤敏銳地意識到了造血幹細胞在放射病治療及損傷修復中的重要意義。

國際上對造血幹細胞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而我國在這個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從此,吳祖澤將科研主攻方向由輻射生物化學轉向放射病的實驗治療。

1973年,他遠赴英國,進修造血細胞動力學。

在英國實驗室進行的觀摩與體驗,讓吳祖澤驚嘆不已,他下定決心:要把學到的東西寫成書帶回祖國去!

在英國的日子裏,吳祖澤不是泡在實驗室做試驗要數據,就是悶在宿舍伏案疾書。他按歸國日期倒排時間,規定自己每月必須完成一章的撰寫計劃。

進修時光轉瞬即逝,吳祖澤謝絕英方的一再挽留,毅然回國。隨後,長達30萬字的《造血細胞動力學概論》成書出版。這部書成為中國造血幹細胞研究的啟蒙之作。

“我就是想為祖國、為人民、為軍隊多做些事”

1978年,吳祖澤開始把目標瞄準國際上剛剛起步而國內尚屬空白的胎肝發育調控機理研究,並因陋就簡,自己親自動手改裝儀器設備。

通過一系列實驗與對比分析,吳祖澤確認胎兒肝臟中的造血幹細胞在母體妊娠4至5個月時達到數量與功能的雙重旺盛期,這一系列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就在吳祖澤公佈研究成果後不久,在南方某研究所,一位技術員誤入正在照射的放射性鈷源室,遭到致死劑量的電離輻射損傷。醫學專家想到了吳祖澤。

在此之前,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前南斯拉伕科學家曾嘗試用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放射病,但病人不幸死亡,以後再也沒有人越過“雷池”一步。

危急時刻,吳祖澤只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把理論研究成功應用於臨床,為危在旦夕的病人開闢一條生路!經過一系列消毒檢測處理,吳祖澤親手製備了含有造血幹細胞的胎肝細胞懸液,並將它送到醫院。

隨著胎肝細胞懸液通過靜脈滴注緩緩進入患者體內,生命垂危的病人終於得救。這是世界上首個以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放射病的成功案例!

為進一步發展和普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吳祖澤與他的科研團隊舉辦技術培訓班,聯合數家大型醫院組成科研協作攻關組,對接受過放射療法的腫瘤、白血病患者進行諸多類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推進造血幹細胞的臨床轉化應用。

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吳祖澤先後培養出包括兩位院士在內的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15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07809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祖澤星”。

“我就是想為祖國、為人民、為軍隊多做些事!”相比已經獲得的諸多榮譽,吳祖澤卻更願意談及手頭的工作。

“目前,我們手上有多種新藥正在研發過程中,這些藥物在促進放射損傷和戰創傷修復方面有顯著效果,軍事應用前景廣闊。”吳祖澤説。(莊穎娜、吳志軍、邵龍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