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龢庵與文美齋花箋

發佈時間: 2018-04-17 13:56:30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張兆祥花卉箋

張兆祥花卉箋

原標題:龢庵與文美齋花箋

魯迅與鄭振鐸在編著名的《北平箋譜》時候,最讚賞的箋譜之一,就是天津老店文美齋的《百花詩箋》,這部箋譜也成為近代木版套色印刷花箋的代表性作品,至今坊間留存的本子,都成為藏書家插架中的尤物。

昔日印刷花箋是很多紙店(當時稱為南紙鋪)的重點項目,須聘請名家繪畫、高手刊刻,不計工本,也因而成為各家南紙鋪競爭的手段。晚清時期,北京的南紙店手工最好,名家也多,然而文美齋卻在天津異軍突起。文美齋南紙局的創始人是焦書卿。焦書卿出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自少年入文美齋學徒,而立之年鉅資入股,成為該號的總司。焦書卿視商德為重中之重,整頓店務,大興以文治商的風氣。光緒年以來,文美齋增售書籍並致力出版,刻印過不少《四書》《五經》及子集等好書。

宣統三年(1911年),文美齋不惜工本,以加料宣紙,採用傳統木刻版水墨套色印刷技術在津隆重刊行張兆祥所繪的《百花詩箋譜》一函二冊(計200頁)。箋譜寬9釐米,高30釐米,天地放寬,卷首為桐城派名士張祖翼題寫的“文美齋詩箋譜”及其親撰的序文。同一時期的花箋用色以淡雅、疏朗為主流,有的甚至淡得難辨畫面。《百花詩箋譜》卻以秀美清妍的色彩打動觀者,線條流美,誠可作畫譜臨習,與當時南北名社所刊行的箋紙相比毫無半分愧色,被各界公認為繪、刻、印俱佳之作。

張兆祥(1852—1908),字龢庵,北京人,清晚期著名畫家。師從著名畫師孟毓梓(銹村),並私淑鄒小山、惲南田等大家,兼採郎世寧等宮廷畫師的西畫方法,將中國沒骨寫生畫法與西洋採光造型融為一體,奠定“津派國畫”的基石,在晚清的天津是宗師級的人物。《百花詩箋譜》設色濃艷,在當年備受注目。今日看來,確實有過於媚俗的缺點,然而百卉並陳,五色俱備,為後人留下花箋最後的一抹落霞,也為文美齋與張龢庵兩者留下不朽的美名。

龢庵為文美齋所畫的花箋,我昔日收過一點,尺幅有大有小,刻工尤見老辣,枝葉的飛白,線條的遒勁,無不神完氣足。龢庵的畫作,市面上偶爾也能見到,我卻一直只想收到他為文美齋所畫箋的底本。求之有年,僅見到水墨的六葉而已。

畫在薄連史紙上的六幅水墨小品,分別是《柳葉鳴蟬》《菊花螃蟹》《二甲傳臚》(兩幅)《菊黃蟹肥》《蜘蛛翠竹》,在柳葉一幅上,書款“文美主人屬,張兆祥寫”,並有“龢庵”小印。與他經常出現在文美花箋上的落款相同。“文美主人”就是前述紙鋪老闆焦書卿。

這幾幅小品,大小與平常用的八行花箋相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兩家經常合作,張對於刊刻木版十分熟練,構圖上,多采用一角式,強調線條的力度與張力,另外,菊花葉子、螃蟹的身體等部分,都只用濃淡墨輕染,不加勾勒,這是因為上版之後,重復勾線反而無法表達。值得注意的是,我見過古代花箋和原稿的區別,是熟練的雕版師傅深通書法和畫理,能夠修正書畫家的線條,使得更符合文人的雅賞。這種配合無間的作品實際上是兩個藝術家的聯合創作,今日的雕工已經無法企及了。(梁基永)

 張兆祥原作

張兆祥原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