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魯曉波:中國正成為全球最熱設計市場

發佈時間: 2018-04-12 16:22:19   |  來源: 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清華美院院長魯曉波:中國正成為全球最熱設計市場

進入4月,“設計”又成全球熱詞。最高規格的國際年度設計盛會米蘭設計周將在4月開幕。在這場國際盛會的聚光燈下,人們也對中國設計投去關注目光。當前中國設計産業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短板,該如何應對?《經濟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

我國設計産業從之前的啟蒙階段已經走向中國製造業的主戰場

記者:當前,在全球格局下中國設計處於怎樣一個水準?

魯曉波:中國有全球最大的設計産業需求,因為我們的製造業體量非常大,正成為全球最熱設計市場。相對於經濟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對設計的需求更加迫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認識到,産品要經過良好的設計才能贏得市場,設計戰略已經逐步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也不斷推動企業進一步認識到設計的重大意義。我國設計産業從之前的啟蒙階段已經走向中國製造業的主戰場,大批聚焦市場需求的設計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不光是大量涌現的本土設計公司,國外發達國家的一些重要設計機構和公司也紛紛落戶中國。當然,也存在一些有先有後、不平衡的狀態,比如在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對設計的重視程度更高,設計公司也會更密集。

我國不少設計企業雖然發展時間短,但是起步非常快。他們一方面借力政策支援,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設計業務實踐不斷歷練加速成長。這種態勢讓我國不斷涌現出了一批處於設計産業前沿的企業。中國設計參與和獲得全球設計大獎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比如著名的工業設計大獎“紅點獎”、“iF獎”,有相當眾多的企業、設計人員參評,有的獎項有接近一半的參賽作品都來自中國。有六十多年曆史的國際金圓規獎去年首次在中國舉行頒獎典禮,並有中國企業獲獎。中國也設立了許多設計獎項,如“紅星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都已形成一定的國際影響力。當然,實事求是地講,中國設計水準尤其是設計管理、設計戰略的水準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衡量設計水準的最終標準不是新元素的應用,而是用戶體驗到的品質

記者:這種差距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進行追趕?

魯曉波:設計的價值不僅在於通過設計機構或公司服務於市場需求所簽的合同額,而更應該將其視為一個智慧型的服務業,看它能夠對其他産業産生怎樣的推動力。衡量設計水準的最終標準不是新元素的應用,不是技術含量,而是用戶體驗到的品質。這種品質不僅僅是一個功能的實現,更重要的是人們習慣上、精神上、認知上感受到的一種便捷和舒適。因為功能越來越同質化,技術也容易同質化,唯獨對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情感和精神層面的關注很難簡單地拷貝。也就是説,中國設計需要在內涵上多下功夫。

中國設計還應強化品牌意識。過去,設計往往基於造型,後來逐漸開始注重造型與功能、使用習慣以及技術的銜接,但這些基本都是圍繞産品的提升。現代化的設計不局限于造物環節,而是擴展到整個品牌的構建、企業發展戰略以及對社會所要承擔的責任。設計應涵蓋企業和産品的整個生態,對其進行全生命週期的關注。

設計是人為事物的前提思想,因此應該體現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積極價值的關注和創新,以及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設計應該像電影的導演一樣的,事先把作品的所有東西都考慮到,將思想性通過藝術的傳播,觸動人的心靈,而不是僅靠構圖和畫面。設計應該貫穿于整個策劃機制,以實現全方位的價值訴求。設計應該引導價值取向,幫助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和習慣,而不是簡單追求造型炫酷吸引眼球。設計追求的是一種大美,而不是通過華麗、昂貴的材料堆砌而成的形式上的標新立異。

高端設計師的素質取決於其全球視野、人文情懷以及責任意識

記者:走這種內涵化的發展道路,對人才的要求肯定會更高。

魯曉波:沒錯。人才對設計産業至關重要。從量上講,我國設計人才培養規模全球領先,有一千多所院校設立了設計相關學科。然而,我們仍然看到設計産業對人才還是那樣如饑似渴,這説明我們的培養品質有待加強。我們在設計人才教育上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缺乏立足區域的産業、人文等特色進行差異化的高品質教育。對設計人才教育應該專注于自身特色,不能貪大求全,守住一個方面做實做精。

一個設計師,尤其高端設計師的素質取決於其全球視野、人文情懷以及責任意識,而不僅是具體層面的技巧。設計的産品是會批量生産的,可以廣泛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因此設計師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另外,我們應該重視設計高端人才的培養,所謂高端就是延伸到管理者、企業家等具有決策權的人。這些人對設計的理解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往往能把控設計戰略,決定設計的方向。在今年的米蘭設計周-中意設計創新展上,由清華大學和米蘭理工大學合建的中意設計創新基地將揭牌啟用。我們想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推動中國原創設計和人才走向歐洲,走向世界,通過參與國際化競爭,提升創新能力,把我國設計人才的創意創新延伸到世界更多地方,同時也可以吸納更多歐洲的設計機構為中國的産業服務。我們已經跟米蘭理工大學合作,啟動了雙修的項目,在此次活動上,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也將正式掛牌,我們將努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設計人才的培養基地。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還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全球領先設計創新公司IDEO共同打造“創領中國2030”項目,這是我國首個以設計思維為核心的創新領袖發展課程,旨在為中國培養有設計理念和情懷的創新企業領袖。

我們應該對中國設計有信心,同時更要自強

記者:現在好像感到一種趨勢,那就是科技和設計的距離越來越近?

魯曉波:是的。中國設計要從這種炙熱的、嘉年華的狀態下回歸冷靜和理性,尤其在應對新科技的超前佈局上。設計産業應該提升對新技術的敏感性。新技術的佈局有了,但設計不跟進,就會影響新興技術産業化的程度和速度。因此我們的設計應該加強關注物聯網、大數據、生命科學等諸多科技前沿領域。清華美院就設立了三十多個新技術領域的設計研究所,我們採取催生機制和凋亡機制並舉,不斷鼓勵展開新的研究領域,同時對研究不力的及時淘汰。比如,我們馬上要在青島成立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

我到國外去參觀,到很多著名的機構都會聽到對中國設計的讚譽,比如青瓷、明式傢具、蘇州園林、故宮等等,但是近百年相對來講中國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原創設計並不多。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實有一些在全球範圍內頗具影響力的設計。面向新時代,我們應該對中國設計有信心,同時更要自強。信心和自強源於我們紮實的創新,而不在於口號。這種創新,對設計産業來講,對設計界、設計教育的機構來講,都是一種使命和責任。(記者 董碧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