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決不給“面子環保”留情面(人民時評)

發佈時間: 2018-04-11 12:32:06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在環境污染防治上敢於動真碰硬、一抓到底、不留後患,是最理性、最合乎民心,也最“經濟”的選擇

近日,一段“紅水澆地”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一口水井不斷向外泛出紅色的井水,沿著溝渠流進周圍的麥地,不少農民正使用這些紅水澆灌農田。事情曝光後,河北當地環保部門和警方迅速行動,涉嫌利用滲坑排放有害物質的企業已停産,涉案人員被帶走調查。

這起觸目驚心的污染事件,雖已得到解決,但公眾關於“監管不力”的追問卻沒有停止。這幾年,在新環保法推進實施,環保督察層層傳導壓力的大背景下,各地在環保上態度更加堅決、行動更加有力,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然而,監管寬鬆軟、治理“亂投醫”、“面子治污”等種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比如,對於污染企業將節能設備當“盆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治理城市河流污染,不把重點放在截污、清淤等方面,而是搞遮掩排污口的形象工程……凡此種種都説明,從外部倒逼機制督促思想轉變,到形成綠色發展理念下真功夫治污,遠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

平心而論,環保的活,不好幹。首先就難在,如何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它的重要性。直到現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還是不少地方政府的現實糾結。鐵腕治污,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企業關停,職工生活、群眾就業怎麼保障?有了這些顧慮,在做環保工作時,難免會有所保留,甚至搞起助企“洗綠”、“對付”過關的花樣。近日,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公開移交案件問責情況,其中涉及環境保護工作不作為、慢作為問題佔比約40%,不擔當、不碰硬問題佔比約25%。這裡面有責權不匹配、專業能力不足等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政績觀念和協調發展能力的欠缺。從這個角度看,鍛造環保“鐵肩”,強化治理“手腕”,才是讓監管更嚴、讓執法更具公信的關鍵。

應當看到,對於企業各種超標排污行為的放任,短期內或許會讓財政數字更好看,但透支的是地方未來的綠色生産力,而且這筆欠賬要花更高的代價來償還。無論是從政績考核來衡量,還是從治理主體的責任擔當來審視,抑或是考量問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在環境污染防治上敢於動真碰硬、一抓到底,爭取不留後患,都是最理性、最合乎民心,也最“經濟”的選擇。“寧願因為整治企業得罪人,也決不能被百姓罵下臺!”正如一位地方環保幹部的感言,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容不得討價還價、消極怠工,更不允許弄虛作假、任意胡為。只有讓“面子環保”顏面掃地,才能讓“裏子生態”器宇軒昂。

凡是環保抓得好的地方,都離不開環保部門的精準施策。有地方企業回憶,剛開始時很不理解,為什麼環保局會揪著小問題不放?“後來打交道多了就知道,平常‘看得緊’,就是為了讓企業不被‘打板子’”。環保和發展,並非天生的矛盾;除了倒逼,環保治理也兼具引領的功效。比如,不靠一味的處罰、關停,而是主動做好“治病救人”的服務工作,通過搜尋問題所在、提供轉型升級思路,促使企業實現綠色發展。試想,當企業有了出路,有了“錢景”,自然就有了環保守法的動力,管理部門又何須為如何嚴格監管而犯愁呢?

要飯碗,更要健康;要發展,更要環保。這是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識,也理應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行政自覺。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推進,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監管領域進一步擴展,監管職能進一步增強,相信未來環境監管的“嚴值”會越來越高,必定能奪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勝利。(呂曉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