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北京市中醫局局長屠志濤:中醫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尤為迫切

發佈時間: 2018-04-02 11:17:35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中醫藥法》的實施為中醫藥行業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現狀並不樂觀,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尤為迫切。可以説,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著《中醫藥法》的實施效果,進而影響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日前圍繞如何加強推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優質資源下沉和中醫藥國際化等,以進一步貫徹落實《中醫藥法》等問題,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傳承發展帶頭人應是中醫“全科”醫生

《中醫藥法》第七條明確,“國家發展中醫藥教育,建立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藥人才。”

“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純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西學中人才的培養,社會人中醫藥素養與技能的培養,以及國際化跨界人才的培養等。可以説,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著《中醫藥法》的實施效果,進而影響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屠志濤認為。

據介紹,目前北京的中醫人才培養是按照體系分級分類進行,即“125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每三年培養10名立於國內中醫藥科技前沿的中醫藥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名能代表首都中醫藥學術水準的複合型中西醫結合專家,50名區縣級有較高診療水準的中醫藥臨床專業骨幹。

“這些人應該是新時代北京市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帶頭人。”屠志濤説,“但要強調的是,這些帶頭人必須是中醫‘全科'醫生!”

他表示,自古以來,好的中醫大夫都是全科醫生——不僅懂理論,還善臨床;不僅懂醫,還通藥理;不僅能號脈開方,針灸刮痧拔罐也樣樣精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都能看;不僅能治“已病”,還善於治“未病”,全面處理醫療、養生保健問題……“具體來説,就是針灸、開藥、養生、八段錦、五禽戲、藥膳等等都要會。”屠志濤説。

“但是,目前中醫全科醫生面臨的問題,不是‘少’,而是近乎‘沒有’!中醫院校教育目前仍按西醫標準來分科培養,如果分科太細,就難以培養出具有整體思維、中和思維的中醫大夫。而且,中醫從業者現在是按項目收費,不利於綜合辨證施治。只有實行按病種收費,才能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屠志濤認為,“因此,人才培養機制及相關政策配套的改革,顯得尤為迫切。中醫藥的教育必須要遵循中醫藥人才的成長規律,跟它的學術模式、服務模式以及産業模式相結合,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促優質資源下沉打造中醫藥發展模式

“強基層是中醫藥管理工作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的重點。推動優質中醫藥資源與基層的上下聯動,是提升中醫藥服務效率的有效手段。”屠志濤説,“目前,中醫藥應解決的是資源轉化的問題,需要找到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將中醫藥的衛生資源與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科技資源等統籌結合起來,中醫藥學術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亟待變革。”

《中醫藥法》第六條明確,“國家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藥服務資源,為公民獲得中醫藥服務提供保障”。

他透露,為進一步推進落實《中醫藥法》,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正在積極推進《北京市發展中醫條例》修訂的調研,力爭進入市人大條例修訂程式。其中,讓中醫藥優質資源下沉,切實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提升全民中醫藥素養,以促進中醫藥發展模式的形成,是調研及未來修訂條例的重要目的。

據了解,近幾年來北京市在促進中醫藥優質資源下沉方面已經進行了不少嘗試,有“名中醫身邊工程”、“中醫藥健康養老時效工程”、“中醫藥治未病工程”等。2018年,“名中醫身邊工程”將繼續組織市區二級名中醫每週到全市3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坐診,推動專家、病種、技術下沉基層,居民可就近享受名中醫服務。實施中醫藥健康養老時效工程,推動中醫藥醫養結合三模式改革,擴大中醫藥健康養老試點區範圍,支援建設好以醫養結合為核心的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實現中醫藥治未病工程全市覆蓋,推動中醫治未病工程工作機制落地,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科的主體作用和中醫治未病平臺的支撐作用,擴大中醫藥治未病的服務人群。

中醫藥國際化應該“中主西隨”

《中醫藥法》第九條明確,“國家支援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傳播和應用”。

對於中醫藥國際化,屠志濤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中醫藥國際化,不應搞成中醫西化、以西律中。中醫藥國際化必須堅持‘強強聯合、中主西隨、衷中參西、西為中用’的理念,在遵循中醫藥辨證論治五運六氣、針藥結合(藥穴同理)、經方、經絡學説等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切實提高臨床服務能力。只有這樣,中醫藥才能在國際化道路上走得更遠,在全世界造福更多人。”

據了解,近些年來,北京市以推進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中醫藥對外醫療保健服務,實行“請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促進中醫藥海外創新發展,不斷推動“中醫藥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成果斐然。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強政策溝通和戰略對接”平行主題會議上,《歐洲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産業園合作協議》成功簽約,歐洲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産業園將建設中醫診療與健康管理中心、中醫教育培訓中心、中醫藥文化中心、中醫藥科研中心、中醫藥産業中心等;在巴塞羅那,獲得歐盟官方認可的中醫學第一屆碩士學位班中醫學學生完成理論課和臨床實習,進入畢業論文階段,第二屆順利開班;實施中醫藥國際服務品牌建設,北京發佈首批30個中醫藥國際醫療旅遊服務包項目,第二批項目正在遴選;通過京交會、國際峰會、文化年等平臺,中醫藥文化在全球重點國家和地區廣泛推廣,與國際友好城市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深入。

“其實,很多外國政府都看到了中醫藥的好處,願意與我們進一步加強合作。”屠志濤説。“而現代醫學發展至今,越來越多人也認識到了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其中,越是頂尖的西醫大夫,他們越先看到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天花板,越來越意識到治病還是要回歸到生命本身,回歸自然,回歸到“天人相應”“身心合一”的層面。而這些正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前就認識到的,正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屠志濤表示。

據了解,2018年,北京市將繼續做好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推進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籌辦中醫開診事項,推進拉脫維亞的里加中醫藥項目,建立以中醫藥為核心的弗羅伊登論壇,支援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同仁堂集團等做好美國、澳大利亞等中醫藥中心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合作等。(記者 李保金 實習生 鄧林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