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通村班車司機孫黎平
忙一個人 暖一座村(故事·百姓影像)
發佈時間: 2018-03-30 13:47:26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圖為孫黎平在做發車前的檢修。資料照片
“班車第一次駛進後溪村,村幹部帶著所有村民夾道歡迎。那場面,我永遠忘不了。”
——司機孫黎平
這段時間,三明市公共交通公司駕駛員孫黎平的“免費郵遞業務”又迎來了小高峰。上午,車子在三明市火車站停下後,孫師傅的手機鈴聲就沒斷過,“過年時,城裏的孩子們念著給村裏的父母帶東西,這些天,村裏的老人也想著遞些農産品給孩子。”
“帶的雖是小件東西,可都是沉甸甸的心意啊。”每天,他都要絞盡腦汁地在車上騰出一小塊地方作為“貨物專區”,“要為特殊需求作出保障,行車安全問題也絲毫不能馬虎。”
舍小家為大家,每週六天住村裏
今年56歲的孫黎平是三明火車站至莘口鎮後溪村的線路班車的駕駛員,擔任這條線路的駕駛員已十年,風雨無阻。
後溪村地處偏遠,離市區約50公里;海拔又高,位於1500多米的普禪山半山腰上;沿途多盤山路,有些路段一邊是懸崖一邊還緊靠著山坡。作為後溪村唯一一輛通村班車,早上出村、下午歸村,班車的司機每週有六天都要住在村裏。“以前安排的駕駛員開不了多久就紛紛調崗了。一方面是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有家庭上的顧慮。”三明市公共交通公司黨委副書記宋殿民説,孫黎平的主動請纓就像是“雪中送炭”,通了一條路,也溫暖了整個後溪村。
“沒人願意跑,那後溪村到市區的班車就通不了。村民進出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沒有想太多,孫黎平就主動攬下了這份差事,“苦也就苦我一個人。”一開始,家人沒少埋怨。孫黎平也不多解釋,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去村裏住了幾晚,看看村裏的情況。回來以後,妻子和母親再也沒提過這事,只是反覆叮囑要注意安全。就連平時老抱怨“為什麼自己的爸爸不能像別人的爸爸一樣多陪陪我”的兒子也開始理解了,覺得爸爸“舍小家為大家”,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記得班車第一次駛進後溪村,村幹部帶著所有村民夾道歡迎。那場面,我永遠忘不了。”2008年5月1日,公路正式通進後溪村,孫黎平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放鞭炮、擺酒席,仿佛那是後溪村一次盛大的節日。因為在此之前,後溪村還有近8公里的通村公路未打通,班車只能停到鄰近的清溪村,村民要走近1個小時的沙土路才能到達上車點。
十年見證點滴變化,村裏生活越來越美
從三明市區到後溪村,50公里的路足足有35公里都是盤山路。路窄彎多,孫黎平不是不擔心,而是比別人多留了一個心。除了公司組織檢修部門每日一檢外,孫黎平還利用業餘時間學了一些檢修知識,每天都要花上半小時再檢查兩遍。
“這是後溪村唯一一班進村班車,一定要盡力保證每次出車的順利。”孫黎平説。長期的駕駛經驗讓孫黎平掌握了一些技巧,對哪段路要如何行駛都有自己的提前預判,對於緊急故障的處理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他更多積累下的是後溪村村民的心。每每發生故障,車上的所有村民都會自發地下車幫忙,碰上沒有所需工具時,在村裏的村民還會騎著摩托送過來,有時候一跑就是好幾趟。
“平常還好,大家一起幫忙也就過去了。最怕的是冬天,天太冷,發動機發動不起來,出不了村。”後溪村地處山區,海拔高,一到冬天,溫度就直降至零下5攝氏度。為了保證早上6點車子能夠順利出村,孫黎平淩晨就要起床先發動車子20分鐘。“再早都得起,不能誤了村民的事。”
停車的位置離孫黎平住的地方還有一小段距離,以前村裏沒有路燈,眼前一抹黑,伸手不見五指,他只能打著小電筒一路小跑。“現在好多了,這幾年村裏裝上了光伏太陽能路燈。”開車十年,也是住村十年,孫黎平見證了後溪村點點滴滴的變化:“電更穩了,村民更能掙錢了,漫山遍野的綠色也多了黃燦燦的柑橘和臍橙的點綴……”
下午3點半,去後溪村的班車又要從市區出發進村了。發車前,記者問孫黎平這段路還打算開多久時,他説,“能開多久就開多久,開到不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