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讓中醫藥提質增效,彰顯惠民成效

發佈時間: 2018-03-19 16:04:17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江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中醫藥工作,服務群眾健康需求,有助於強化民生兜牢保障,進一步彰顯惠民成效。

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自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夯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等實招,進一步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中醫藥服務可及性顯著增強,群眾看中醫更方便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大幅提升,夯實了分級診療的基礎,為“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目標的實現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97.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4.3%的鄉鎮衛生院、83.3%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2.8%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分別比2012年增長21.9%、27.8%、31.7%、5.3%。

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中醫藥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尤其要做強做實基層中醫藥服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中醫藥獲得感。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讓中醫藥服務網路築得更牢。要加強對基層中醫藥服務人員的在職培訓和學歷教育,讓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得更壯大。要推動中醫藥服務能力提檔升級。通過扶優建強一批縣級中醫醫院,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強中醫館、國醫堂建設,推廣多種中醫藥方法和手段綜合使用的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讓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推進中醫優勢病種收費和支付方式改革

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是“三醫聯動”的重要抓手,是調節醫療服務行為、引導醫療資源配置的重要杠桿。近年來,山東、安徽、上海等地在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積極探索了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優勢病種收費和支付方式改革。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收費和支付方式改革,是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舉措,有利於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有利於緩解醫保資金壓力,有利於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有利於促進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

對此,建議在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加大傾斜力度,持續把骨科類疾病以及面癱、肛瘺、痔等內外婦兒等方面的病種納入中醫優勢病種收費和支付方式改革來統籌,進一步體現中醫藥技術勞務價值,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價格形成機制。還要加強對中醫優勢病種收費和支付方式改革經驗的總結,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複製,從而降低醫保支付、減輕就醫負擔。

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是我國幾千年來的生動實踐,是中醫藥的文化標識,是滿足人民群眾日常保健的基礎資源。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引導人們樹立健康意識,做到合理膳食、健康運動、規律生活、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下一步,我們將做好頂層設計,提出推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路徑、舉措和政策建議,儘快出台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兩創”的指導意見,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重在實效性,發揮文化的教育、影響、熏陶功能,讓古老的中醫藥融合現代健康理念,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相統一。讓每一個人都能成長為自己健康的責任人,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增進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為健康中國作出貢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