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我用雙腳量大地”(關注)
——一線測繪隊員真實的野外生活

發佈時間: 2018-03-19 16:04:23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測繪隊員邢雄旺正在進行二等水準測量。本報記者谷業凱攝

他們是旅行家,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們是探險家,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從不犯怵;他們是工程師,複雜儀器精密設備,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他們是藝術家,用最專業的“畫筆”,描繪出壯美山河的“素顏”……他們,就是千里跋涉、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的測繪隊員。

日前,記者赴陜西多地採訪一線測繪隊員,目睹了他們真實的野外生活。

去年邢雄旺有11個月都在外地出差,孩子出生時也只在家待了不到10天

從西安出發,一路向南,汽車多半都在隧道中穿行。

記者來到秦嶺腹地時,陜西省第一測繪工程院測繪隊員邢雄旺所在的水準測量小組已經忙活了大半個上午。隆冬時節,山河仿佛凝固,幾件移動的熒光背心在河谷間格外顯眼。

一台水準儀,兩把尺規,走走停停,邢雄旺重復著相同的動作——安置水準儀、瞄準尺規、讀數記錄。此刻,這個皮膚糙黑的小夥子竟細緻得像個繡花姑娘。

水準測量,是用水準儀和水準尺測定地面上兩點間高差的方法。具體來説,就是在地面兩點間安置水準儀,然後觀測豎立在兩點上的水準尺規,按尺上讀數推算兩點間的高差。通常由水準原點或任一已知高程點出發,沿選定的水準路線逐站測定各點的高程。作為一種精密的測量方法,水準測量主要用於建立國家或地區的高程式控制制網。

邢雄旺的小組正在進行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的二等水準測量。在這段較為平坦的公路上,他們每隔幾十米進行一次測量。如果遇到陡坡,只能將視線壓縮,有時甚至要壓縮到兩米一站。此外,水準測量還受到光線等因素的影響。“中午太陽一曬,地面上的水汽蒸發,這時候就會出現‘折光’的現象,影響讀數,所以我們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經常要和時間賽跑。”邢雄旺説。

雖然是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卻一點也不能含糊——一條水準路線如果測段數超過20個,則要計算每公里偶然中誤差,要求每公里偶然中誤差不能大於1毫米。精確,是測繪作業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測繪人的精神屬性。不管是外業操作還是內業分析,他們把影像和數據的精確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這次出外業,剛當上父親的邢雄旺已經快兩個月沒回家了。出差對他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2017年他有11個月都在外地,孩子出生時也只在家裏待了不到10天。在測繪隊員中,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幹測繪,就要習慣這些。”説起這些,邢雄旺總是輕描淡寫。

60多年來,陜西省第一測繪工程院隊員先後34次深入西藏無人區,30次進駐內蒙古荒原,43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400多圈,平均每個隊員繞地球兩圈半。

工作雖然辛苦,可是談起正在建設中的北斗導航基準站,邢雄旺卻十分自豪:“有了更多的基準站,北斗系統的精度將大幅度提升。”據了解,項目全面建成後,“天地一體”的北斗系統將為陜西和周邊省份提供實時、高效、高精度的空間位置基準和衛星導航定位服務。屆時,高精度北斗定位將像居民用水、用電一樣方便,成為觸手可及、隨需而用的公共服務,造福千家萬戶,服務各行各業。

測繪隊員經常要用刀具披荊斬棘,一天走下來,除了腰酸腿疼,胳膊也經常累得抬不起來

秦嶺,在陜西省境內有5.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8%。秦嶺以連綿不絕、雄奇秀險聞名於世,它的“個子”到底有多高呢?這可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基礎測繪獲得的基礎地理資訊,是國家和地區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資訊資源,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作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1:10000地形圖,在工程規劃、勘測設計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秦嶺地區的測繪難度很大,因此,過去這一地區主要使用的是1:50000地形圖。

“1:50000地形圖比較粗略,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點,放大了也非常模糊。而在1:10000的地形圖上,不僅村子清晰可見,甚至能看清楚房子的輪廓。”陜西省測繪地理資訊局基礎測繪管理處處長馬文濤介紹,地形高低、坡度多大、有沒有水系分佈、植被覆蓋情況等地理資訊對於區域的發展來説非常重要,這些資訊在1:10000地形圖上都有顯示,所以它們更是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的基礎性資料。

具體説來,秦嶺的“個子”怎麼量?

“在1:10000基礎地理資訊的測圖和更新項目中,地形控制測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馬文濤解釋,地形控制測量是指在測區內,按測量任務所要求的精度,測定一系列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測量控制網,並作為各種測量的基礎。

驅車來到山腳下,再走一段濕滑泥濘的山路,才來到陜西省第六測繪地理資訊工程院的控制測量作業點。在一塊相對平坦的臺地上,測繪隊員張軍偉正拿著一把尺子量取儀器與地面的距離,高度僅有20多釐米,他幾乎趴在了地上。

“前期用衛星和飛機拍到的物體,並不能一目了然,為求精準,必須到野外進行實地測量。”張軍偉説,秦嶺地區的高山深溝,都是測繪隊員用腳量過之後才標在地圖上的。

“經天緯地,開路先鋒”,是測繪工作的真實寫照。深山密林中,測繪人走了很多從未有人走過的路。他們經常要用刀具披荊斬棘,逢山開路,一天走下來,除了腰酸腿疼,胳膊也經常累得抬不起來。有時扛著儀器設備走到半路,突然變天,隊員們被雨水澆透也是常事。

“幹一行,愛一行”,是測繪隊員們響亮而堅定的回答。常年在外,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和孤寂的工作環境,測繪隊員們憑藉著頑強的意志,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的極限發起衝擊。他們中間,患肺氣腫、肝炎、關節炎、胃病、心理疾病等與職業有關的疾病者,佔有一定比例,不少人因身體原因提前退休,還有一些隊員英年早逝。然而,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變,忠誠奉獻的品格沒有變,嚴謹踏實的作風沒有變,衝在前頭的傳統沒有變。

“那日,星明月燦,與君相約,君説要給山河繪素顏,清晨君走我未醒……”這是張軍偉妻子寫給丈夫的家書,更是千萬測繪隊員們無私奉獻的見證。

做外業調繪,每天至少3萬步,走哪算哪,午飯就地解決

“我在步數排行榜上,一般都是第一。”蘇航是個靦腆的小夥子,作為陜西省第三測繪工程院的測繪隊員,他的工作在不少人看來有些瑣碎。

“外業調繪,簡單來説,就是把地面上的實際的東西在地圖上寫清楚。”蘇航一邊介紹,一邊將手中1:10000的地形圖攤開,圖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一上午的工作成果。“這裡幾年前種的還是蘋果,如今換成了獼猴桃”“那個位置電線布設的走向有了改變”“這個村的村名跟以前不一樣了”,每一處細微的變化,他都不會放過。

如果説水準測量和控制測量是把精確放在了第一位,外業調繪則是要做到“事無巨細”。站在陜西眉縣馬家鎮的一處半山腰上,蘇航放眼望去,是一片廣闊的平原地帶,公路、鐵路、廠礦、樹木等縱橫交錯,需記錄的要素很多。他簡單吃了幾口隨身攜帶的鍋盔,喝了一包涼牛奶,就開始一筆一畫地在地圖上做起標注。

“1:10000地形圖要求數據非常完備,不能坐在車裏看,只能靠一步一步地走,邊走邊記。”蘇航説,自己每天至少要走3萬步以上,以至於總是佔據步數排行榜的首位。

做外業調繪,吃不上午飯也是常事。在蘇航的背包裏,工作用的東西佔了大部分空間,只裝了一些簡單的乾糧和水。“大家都是走哪算哪,午飯就地解決,這樣才能按時把任務完成好。”蘇航説。

“陜西省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涉及1:10000地形圖有8357幅,其中5583幅圖齡超過10年。因此,我們在2016年8月啟動了為期36個月的陜西省1:10000基礎地理資訊更新項目。”馬文濤表示。

時間緊,任務重。隊員們白天邊走邊記,晚上還要把獲得的數據錄入系統,一天下來,休息的時間很有限。不過,最近不少調繪隊員又有了新盼頭——陜西省測繪地理資訊局自主研發的數字調繪系統已投入規模化生産,該系統能夠在平板電腦端顯示和操作數據,並提供精確的導航定位,完成補測點與新增點線要素的精確採集。

“隨著我們手中的‘畫筆’不斷更新,相信祖國的山河也將日新月異,越來越美麗。”蘇航滿懷信心地説。(記者 谷業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