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都是爸爸修的!”
發佈時間: 2018-03-19 16:04:45 | 來源: 北京日報 | 責任編輯: 郭江
貓腰、低頭,鑽進一米深的地溝,昏暗、油膩,憋悶之感自四週襲來……
“啪!”邱德運擰亮照明燈,平緩呼吸,開始工作。他抬著頭,瞪大雙眼,一點兒一點兒查看著頭頂的管線,這是一輛突發故障的公交車,邱德運正為它“看病”。
邱德運是北京公交集團保修一廠保修工,過去的14年中,他每天都要鑽進地溝,檢查公交車變速箱、擰緊螺絲、更換機油、檢查車輪……地溝裏有個矮木凳,邱德運一般用不上,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半蹲著。
邱德運是河北保定人,上中學時,從村裏到學校,騎車要半小時,“那時大家都騎車上學,我就喜歡幫大夥兒修車,把車修好有種成就感。”邱德運瞇著眼睛,回憶著從前。
自那以後,邱德運一直修車,而且修的車越來越大。從技校汽修專業畢業後,他幹起了公交保修,“修公交車比修小汽車帶勁兒!”邱德運説。
修車,邱德運的確有天賦。
進了修理廠,邱德運跟著師父熟悉制動、底盤、電路等各個崗位,很快就成了骨幹。他主動留在最具挑戰的發動機崗,這相當於公交車的“心臟外科”。
公交車的“心血管”一旦出現老化、油污、水氣等問題,就會造成動力不足、不正常抖動等現象。判斷哪條“血管”出問題,最考驗保修工的技術。
幾天前,一輛345快車,在朱辛莊附近熄火,無法發動。正在附近“出診”的邱德運立即趕赴現場。手頭沒有檢測軟體,惟一的線索就是儀錶盤上閃爍的黃色故障燈。
“快到晚高峰了,不能耽擱時間。”邱德運鑽進車底,躺在冰涼的地面上,摸索著一條條發動機線束,憑手感判斷。當觸碰到一個鬆動的插件時,車身“咳嗽”起來,“就是它了!”邱德運拔出插件,清潔灰塵後插回鎖死,前前後後十多分鐘,公交車順利起步,繼續運營。
進入冬季,氣溫驟降,人難過,公交車也同樣難熬。每每此時,邱德運不僅要在保修廠“坐診”,還要經常“出診”,及時為路上趴窩的公交車“治病”。
年前,氣溫跌破零下10℃。淩晨五點,首班車發車前,邱德運必須準時到站點檢修車輛,確保沒有一輛公交車“帶病”上路。
遇到降雪等極寒天氣,公交車氣路管道容易結冰,會直接影響制動系統,邱德運得一條一條地尋找“凍點”,再用加熱器噴烤解凍。寒冷,凍僵的不只有管線,還有邱德運的雙手。
忙完了一天,別人下班了,邱德運又學起了英語,“不學不行啊,公交車更新換代快,咱不學,就保證不了公交車的‘健康’。”邱德運説。
學英語是從北京公交車燃料剛從電噴汽油換成天然氣時開始的。那時候,美國進口的發動機對應的全是英文檢測軟體,系統感測器數量也翻了一番,邱德運主動學起了英語,“突然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知識,就想著把它一一研究明白。”
這股“鑽研”勁兒,讓邱德運收穫了一個冠軍。
去年,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汽車維修工(大客車)比賽上,一道實操題難住了眾多選手:發動機無法啟動,電腦也沒報任何故障代碼,病因在哪毫無頭緒。邱德運讓自己冷靜下來,快速搜索一串串歷史數據,終於,排查出了病因——轉速感測器沒有信號。這使他從341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故障代碼只是給出一個方向,解題還是要靠人腦。”邱德運説。
“北漂”14年,邱德運只在家過過五個春節。“沒辦法,春運,我們得先保證把大家平安送到家。”
看著別人大包小包,興高采烈地回家,邱德運心裏挺不是滋味,他也想家裏的老人和孩子。
邱德運有個兒子,小傢夥就曾經特別奇怪,自己的爸爸怎麼老不回家,就算回來,待不了兩天,就又匆匆離開,他問爸爸,“你是不是不愛我了?”這一問,差點問哭邱德運。
春運還沒結束,邱德運又開始忙“兩會”。他帶領一組小分隊駐紮在德勝門公交場站,一天要巡檢六七十輛公交車。“進場的都要檢查,沒問題才能繼續發車。”邱德運正説著,一輛345快車駛入停車點後停穩,邱德運和幾名隊員迅速分工行動,詢問並記錄車況,檢查輪胎、發動機、燃氣與電瓶倉等關鍵部位,留給他們完成整套檢查流程的時間只有兩分鐘。
雖然忙的時候只能睡五六個小時,雖然身上的機油味總也洗不掉,但邱德運還是喜歡給公交車看病。
“走在大街上,看到正常行駛的公交車,我就特別幸福。”邱德運説。他計劃著等到休息日,帶著兒子坐著北京的公交車,好好逛逛北京城,“我要告訴兒子,‘看,這些公交車,都是爸爸修的’。”邱德運又瞇起了眼,開心地笑著。(記者孫宏陽實習生鄒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