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張伯禮代表:發揮中醫藥優勢 助力健康中國

發佈時間: 2018-03-12 09:41:27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郭江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2018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在正在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我們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他就如何更好地提升中醫藥的健康服務能力、傳播健康養生知識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談中醫藥發展。王一辰/攝影

中國網:張院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您怎麼看待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呢?

張伯禮:《“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當中明確説明,中藥在健康中國當中,要在養生保健治未病當中發揮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當中發揮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之中發揮核心作用。這三個作用實際包括了疾病的全部週期,從疾病預防、治療到康復,都要發揮中藥的作用。所以我們説在健康中國建設當中,中國的政策就是中西並重。中醫和西醫各有各的長處,應該把兩者的優勢發揮出來,優勢互補,來解決疾病防治的問題。這是中藥的特色也是優勢。

中國網: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呢?

張伯禮:中醫的優勢一個是在臨床,第二個是在基層,所以一定要加強基層的中醫服務能力的建設。能力差在哪?(差在)看病的品質。好大夫下不去,而基層的醫務人員又留不住;留住以後,水準提不高,所以這塊要下大力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一,要讓好的大夫、大醫院的大夫能夠下到基層去輔導。第二,對基層大夫加強培訓,特別是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手段、網路資訊手段,進行網上培訓。當然更好的是上下聯動,資訊互通。基層可以把有些問題通過遠端會診系統拿到上邊,請專家來幫著會診。這些辦法都是可以的,並且現在已經在做試點,只是要加大支援力度,加快這個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王一辰/攝影

中國網:在加強中西醫結合,提高重大疑難症的臨床療效上,您有怎樣的建議?

張伯禮:實際上在很多疾病裏,(中西醫)各自有各自的優勢。有些疾病看中醫好,有些疾病西醫有優勢,應該通過優勢互補,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現在我們希望能夠明確哪個病看中醫好,哪個病看西醫好,讓病人有所選擇。例如像感冒,這些病很常見,但是中醫效果好。像有些消化系統的疾病、老年性的疾病,甚至有些婦科疾病都是中醫效果好,中醫要多看看這樣的病。

有些像外科的疾病,一些重症急症,那就是西醫效果好,要首先去看西醫。當然很多疾病到了慢性階段,中西醫結合好,像糖尿病,西醫的降糖效果好,而中醫對於預防糖尿病並發癥的效果好,這不就是要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嗎?腫瘤的病人要早診斷早治療,治療的時候,只要身體允許,能手術的就手術,能用化療的就化療,同時加上中醫保健來預防不良反應,也挺好。對於上年紀的病人來説,手術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也可能會採取保守治療,爭取讓病人帶瘤生存,提高生存品質,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這就是各自的優勢。

中國網:隨著健康知識逐漸普及,目前在網上,包括在朋友圈中都廣泛流傳著許多養生文章。面對這些文章人們應該如何辨別真偽呢,對於如何更加有效地傳播中藥的養生知識,您有怎樣的建議?

張伯禮:這個情況應該用八個字(來概括),“魚目混珠,參差不齊”,確實讓普通的老百姓很難判斷是與非。我也經常看這些東西,有時我也會啞然失笑,覺得這些東西不靠譜。可是老百姓又很關注,又是很好的手段。所以我説要加強正面的引導,加強規範。講這些東西是要有資質的,本身要懂醫。有的人,甚至是在中央媒體上説那些話的人,本身就不是醫生,甚至是託兒,那怎麼能行?有的人是搞文字的,搞文學的,甚至是搞古文的,他也來講很多中醫的知識,特別是臨床防病治病的知識,那就不靠譜了。還是請醫生,特別是大醫院的醫生專家們,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寫一些科普的文章,講一些科普的知識,要靠譜。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也是中醫現代化的標誌。讓老百姓能夠提高健康的素養,這也是我們建設健康中國的主要內容。

中國網:謝謝張院士。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記者:佟靜;攝像:王一辰;後期:董超;攝影:王一辰;主編:鄭海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