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深化河南縣域綜合醫改 構建定位明確分工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發佈時間: 2018-03-09 16:28:11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江

 

編者按:新時代,新征程。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地紛紛加快探索特色醫改之路,不斷增進群眾健康福祉。地方醫改取得哪些成績,下一步將有哪些重要規劃?新華網特別推出“醫改新進程”專欄,聚焦各地醫改新亮點。

本期作者/河南省醫改辦專職副主任張若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河南省緊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精準對接群眾所需、基層所盼,以縣域綜合醫改為著力點,下沉優質資源,提升基層能力,構建定位明確分工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努力實現人民群眾方便、便宜、放心、舒心地看病就醫。

做強基層依然是醫改的重中之重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向全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當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準大幅提高,但其短板仍然在基層。提升基層能力,增強群眾獲得感,依然是深化醫改的重要任務。

從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要求看,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必須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康事關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升,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高,不僅期盼能夠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就醫更方便、更放心,而且希望不生病、少生病,有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健康教育、健康諮詢、健康評估等健康管理服務應該在基層得到有效解決,如果單純依賴城市大醫院解決這些問題,醫保資金難以為繼,群眾就醫負擔也不堪承受。

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破解醫療衛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必須做強基層、補齊短板。目前,大城市集聚了優質醫療資源,而大多數居民生活在縣鄉,基層硬體薄弱,人才更是短缺。醫療衛生事業既存在總量不足特別是優質資源短缺的發展問題,也面臨著醫療資源“倒三角”與醫療需求“正三角”結構失衡的難題。

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看,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必須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現階段的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找知名大夫看病難、到城市大醫院看病貴。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相對冷清,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起分級診療制度,沒有把應該在基層解決的問題留在基層。一方面是基層能力不強,群眾對基層不信任;另一方面是沒有實現區域內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的“分”,讓各級醫療機構有效發揮作用,不能形成上下連續提供服務的“合”,讓患者獲得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

做強基層重在綜合改革協調聯動

河南有一億多人口,全省80%的人口集聚在縣域,滿足縣域內8000多萬居民健康服務需求,必須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努力實現群眾60%左右的健康問題在基層解決,30%左右的住院問題在縣級醫院解決,10%左右的疑難重症問題在城市大醫院解決。

河南堅持把縣域綜合醫改作為強基層的重要抓手,按照“抓龍頭、補短板、破瓶頸、建機制、重保障、求突破”的縣域綜合醫改路徑,推動優質資源走訪基層、健康服務進家庭。

一是抓龍頭,全面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緊緊抓住縣級公立醫院這個龍頭,全面落實政府辦醫責任,使政府承擔的“六項責任”有制度遵循、有剛性約束、有考核問責,努力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準。

二是補短板,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依據規劃抓縣、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每個縣辦好一所綜合性醫院和一所中醫院、每個鄉鎮有一所達標的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一所達標的村衛生室。

三是破瓶頸,紮實推進基層衛生“369人才工程”。通過引進培養等3種途徑,利用6年時間,實施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等9項計劃,投資15億,著力解決基層衛生人才短缺問題。

四是建機制,積極開展區域協作醫療。通過醫保支付、雙向轉診等機制創新,推行“縣帶鄉、鄉管村、縣聯市”區域醫療協作模式,共建共用醫療資源。

五是重保障,創新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在基本醫保“普惠制”的基礎上,建立“特惠制”醫療補充保險,解決困難群眾“因貧看不起病、因病加劇貧困”問題,構建起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等覆蓋全民、相互銜接的醫療保障網。總結推廣宜陽、息縣等按病種分組分類支付方式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醫保資金效用。

六是求突破,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群眾健康需要為導向,把簽約服務作為推進分級診療實現有序就醫、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的突破口和抓手,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區位”和“鄉緣”優勢,引導群眾合理分診、理性就醫,努力做到“平時健康有人管,需要服務有人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