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惠民 >

我國成功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專家稱此舉表明該項技術已世界領先

發佈時間: 2018-02-07 15:25:09   |  來源: 科技日報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科報講武堂

中國國防部6日發佈消息,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2010年1月,我國成功進行了首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此舉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中段動能反導技術的國家。2016年,我國首次公開了2010年、2013年兩次反導試驗的視頻錄影,並宣傳了反導專家陳德明的事跡。有媒體認為,按照我軍的慣例,能夠進行宣傳的內容,都是比較成熟的。

對此,遠望智庫研究員王強表示:“中段反導主要包括預警、探測、跟蹤、決策、引導和攔截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有弱項都不可能實現中段成功攔截來襲導彈。此次中段反導試驗取得成功,表明中國在該項技術上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反導攔截技術按照攔截時機不同可分為“助推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段”攔截,分別針對彈道導彈飛行的不同階段進行反導攔截。

記者了解到,“中段”攔截是己方發射導彈攔截對方來襲洲際導彈的技術,此時對方來襲導彈發動機已關閉並處於大氣層外飛行,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的一段。其彈道最長、平穩固定、能精確預測,攔截陣地設置要求低,提供的攔截時間長,攔截後附帶損傷小。在中段進行攔截,相對於“薩德”“愛國者”-3等末段反導系統,安全系數更高。但中段攔截因為目標距離遠,也要求反導系統的雷達擁有更遠的探測距離、攔截彈擁有更快的速度和加速度,技術難度更高。一般來説,陸基中段反導需要天基、地基、海基等多個偵察預警平臺對彈道導彈的接力探測與跟蹤。

美國國防部曾解釋,這就像在高速狀態下“子彈打子彈”——導彈先升入太空,之後釋放“外大氣層殺傷飛行器”,利用其動能摧毀目標。

普遍認為,陸基中段反導系統是構建反導體系的最重要一環,是擁有真正意義上反導能力的標誌。當前,在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建設最為成功的就是美國,即大名鼎鼎的GMD系統。美國反導系統建設基本採取“邊部署、邊研究、邊試驗、邊提高”的策略。2004年,儘管外界普遍認為GMD系統還達不到實戰標準,但美軍還是進行了部署。

然而,這個過程相當曲折。美軍在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試驗中幾乎是成敗參半。

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王群教授對記者介紹,自1999年10月以來,GMD一直在進行攔截試驗,至今共進行了19次,美國對外宣佈成功10次。在美國目前實戰部署的4種反導系統中,它投資最多,達400多億美元,但攔截成功率卻最低。即便是這些成功的試驗中,據美國媒體透露有些也只能算是部分成功。因此,即使按美軍的標準,GMD的攔截成功率也不到50%。

那麼,我國連續幾次試驗成功,是否意味著我國在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上取得了較大進展?

對此,王強表示:“據新聞報道,這次試驗成功是中國的第5次試驗,實現了次次成功的100%目標。這表明中國的中段反導不是偶然的技術突破,而是紮實掌握了所有關鍵技術。”

“應該指出,美國的中段反導試驗雖然失敗率較高,但是這些試驗中,不光有飛行試驗,也包括大量的模擬實戰試驗,試驗了中段反導的各個環節,從預警到攔截,基本形成一個閉環。而我國總體上還處於技術驗證階段。”王群指出,比如據媒體報道我國還缺乏天基預警系統,反導試驗中只能模擬天基預警系統獲取導彈發射信號。如果沒有自己的導彈預警衛星,陸基中段反導系統是無法投入實際使用的。

“需要強調的是,近期有關國家發佈所謂《核態勢審議報告》,對中方的核政策進行無端指責。我們注意到,此前中方就反導技術還與友好國家進行了相關聯合演習,形成了體系更加完整的反導網路。此次試驗成功一方面加強了中方的反導能力,更重要的是直接回應了強加給中方的各種無端指責。”王強説。(記者張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