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老軍墾“憶苦思甜”:過去的辛苦是值得的
發佈時間: 2018-01-22 11:13:4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李慶堂在接受採訪。 袁晶 攝
“除了大女兒在阿克蘇居住外,還有三個孩子都住在附近,他們經常過來。每每看著子孫圍繞膝前,我覺得,過去辛苦換來的幸福生活是值得的。”近日,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四團老軍墾李慶堂説。
今年81歲的李慶堂,穿著一身老軍裝,手上有些腫大的骨節,像是在訴説著以前的艱苦生活。1958年開發塔裏木時,李慶堂來到位於塔裏木河南岸的第一師十四團,開荒造田,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退休以後的他,喜歡看書、看報,並一直堅持在軍墾文化傳統教育的一線,給工作人員、學生、年輕職工等人群講述塔裏木建設史上的各種故事。
張秀榮的心態很年輕,平時喜歡跳跳廣場舞,逛逛巴扎(集市)。 袁晶 攝
“當初我們作為‘開拓者’,除了僅有的兩件工具,坎土曼和斧頭,就什麼也沒有了。在生産、生活中所需要的東西,都是我們就地取材打造,比如挖地窩子、編草鞋、編框子等,每天干活也都是頂著月亮出去,再頂著月亮回來,從來都沒想過休息。”李慶堂告訴記者,當年他們來的時候,這裡是出了名的路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的地方,除了望不到頭的荒漠,什麼也沒有。
“剛來時,這裡就是一大片荒原,沒有地方住,就先挖‘地窩子’,挖到一定的程度,留個土臺子,作為床舖。”談起住的,李慶堂打開了話匣子,當時所謂的“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在上面鋪上紅柳棒子、樹枝等,再在上面蓋上草、墊上土,十分簡陋。
“哪像現在,不僅住上了樓房,大部分家庭還都買了小車,這生活條件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回憶起從前的生活,李慶堂説笑著感嘆:“以前吃不飽,就會想辦法尋找‘代食品’。”
現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地職工的生活條件在逐步改善。位於塔裏木河沿岸的第一師各團場,結合地勢特點和自然條件,將樓房建設得錯落有致,景觀各不相同。同時,該師完善了通營、通連公路,實現了城市、團場、連隊公路的大貫通,團場職工群眾紛紛購買小轎車作為代步工具。
在第一師塔裏木墾區,有很多像李慶堂一樣的第一代老軍墾,張秀榮就是其中之一。她説:“現在年齡大了,每天的任務就是出去跳跳廣場舞;有巴扎(集市)的時候,和老伴一起逛逛巴扎;孩子們休息的時候,回來和我們聚一聚;身體條件還可以的情況下,還可以享受免費出疆旅遊的機會,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是以前想都沒想過的生活,打心裏覺得很幸福。” (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