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老人捐款百萬,只為守望新聞事業
發佈時間: 2018-01-12 13:46:17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責任編輯: 王子楓
▲新聞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在“方漢奇基金會”成立儀式上簽名。 新華社發
近日,一位耄耋老人在銀行捐款轉賬百萬元被工作人員疑遭“詐騙”的新聞獲得廣泛關注。看似烏龍、實則暖心的背後,是這位研究了一輩子新聞史學的先生——新聞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支援中國新聞史學研究、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拳拳之心。
捐資百萬元助力新聞學科發展
2017年9月28日,91歲的方漢奇被授予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中國新聞史學上的突出貢獻。據悉,該獎項是以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吳玉章名字命名,以表彰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而設立,被認為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2017年12月24日,方漢奇將此次獲得的100萬元獎金全部捐贈,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方漢奇基金”,用於推動新聞學、新聞史研究和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就在他去銀行辦理捐款轉賬時,卻被銀行工作人員誤以為老人“被騙”,再三解釋和確認後,才順利辦理了轉賬業務。
這一“烏龍”事件獲得網友們紛紛點讚,感慨于老一輩新聞人淡泊名利、捐款助學的善舉。方漢奇表示,將吳玉章獎金用於回饋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支援中國新聞學、新聞史的研究,是他受獎時就有的想法。“希望這次捐贈能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在整體上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增添一些正能量。”
“我們希望這不光是一筆捐款,還能做一個基金,讓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鼓勵更多年輕有為的學者做紮實的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表示。
新聞史學界的“泰山北斗”
吳玉章基金委員會在頒獎詞中這樣勾勒了方漢奇一生的學術求索和師德風範:“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其淵博學識和至善境界,垂范後學。今以耄耋之年,仍潛心學術、誨人不倦,學界仰之如泰山北斗。”
上世紀50年代,方漢奇先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北京大學從事中國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1958年隨北大新聞專業全體師生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此後一直在人大任教,一生致力於新聞史學研究和教學。
作為新中國新聞學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70多年來,方漢奇潛心致學,是我國新聞史學科的領軍人物。他所撰述的《中國近代報刊史》、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等成為中國新聞史學科扛鼎之作,是世界範圍內研究中國新聞史的經典文獻。他所創辦的“中國新聞史學會”現已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學術重鎮。
在方漢奇看來,新聞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近代傳播思想在中國有1400年以上的歷史,“很值得今天和未來的新聞工作者認真借鑒和學習”,也是新聞史教學研究者需要關注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新聞史的研究工作者是新聞事業的守望者”。
據學生講述,上世紀80年代,方漢奇在人大開設新聞史公開課,旁徵博引、貫通古今、正史野史、大小人物,娓娓道來,學生們聽得興致盎然,連窗臺上都擠滿了人,場面異常火爆。
“方教授的記憶力非常好,很多史料能‘信手拈來。’”王潤澤説,“在課堂上,講到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教授總是‘史料十足’,甚至隨口就可以抑揚頓挫地背出一篇千字政論。”
學生們説:“方先生在學術上格外嚴謹,強調‘有一份史料説一份話,言必有徵,無徵不信’。”現已交由學生們保管和使用的數萬張“學術卡片”,就是方漢奇多年的積累,包括有史料價值的剪報、信件、讀書筆記等。
追求學問“不怕慢,不要停”
如今,方漢奇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都成為各大高校新聞院係教授或各大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別人稱他為“泰斗”,他卻笑稱自己是“90後”,在生活上淡然、樂觀、豁達。夫人過世後,他獨自照料自己的生活,每天過得簡單而充實。
“先生一生經歷了很多事情,但他從來不和人起衝突,即使別人對他的研究方式、史料考證等提出質疑,他都從善如流。”作為方漢奇的學生,王潤澤説,“他的這點對我影響很深,那種平和之力無法言傳,但時間越久,就越品出學問之味。”
正是這份豁達、包容和勤勉讓方漢奇一直走在新聞研究的前列。從手機短信、彩信到微網志、微信,他一直密切關注和研究新聞傳播與媒介變化的最新方式。“新聞工作者總是在和陌生的事物打交道,因此要不斷學習,要永遠保持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他説。
一代師者的淡然和豁達深深感染著學生後輩們,其書房也成為學生們溫暖的心靈港灣。“每次到他的書房,和他聊聊天,就能感到自己奔跑的、疲憊的靈魂得到休憩。”王潤澤説,“他教會我們追求學問不在於教授幾級,不在於頭銜幾何,甚至無論課題多少,也不在評獎高低,僅僅是一份執著和堅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樊攀、魏夢佳)